追梦中华系列
“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海外华媒座谈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搜罗网 -
5月16日,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在厦门大学举行“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海外华文媒体座谈会。此次会议由中国侨联兼职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副主席齐志主持,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出席并讲话。厦门大学相关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埃及、德国、俄罗斯、马达加斯加、加拿大、阿联酋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海外华文媒体和6家中央涉侨媒体代表参加会议。左志强表示,为进一步落实总书记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重要回信精神,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国侨联通过举办短视频大赛、采访团、讲师团、展览会,出版纪念邮票,举办研修班,开展文化交流、联谊联络活动等,将“嘉庚精神”与新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广大侨胞在新时代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左志强指出,此次座谈会对于大家走近嘉庚、了解嘉庚、宣介嘉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一方面用心聆听,通过厦大专家们的讲解深刻感悟嘉庚精神,另一方面用力传播,让嘉庚故事传之四海,让“嘉庚精神”历久弥新。也希望各级侨联组织、媒体朋友、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社会各界、海内外侨胞加入进来,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传承和弘扬好新时代嘉庚精神。林东伟介绍了厦门大学的校史,为纪念校主陈嘉庚开展的各项活动,希望媒体朋友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和传播厦门大学这一凝聚嘉庚先生毕生心血的百年学府的历史变迁及时代新颜。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苏俊斌,副教授叶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包广将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提出弘扬“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要以内容为王,进一步加强媒体融合,通过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增强传播效果;借力当代前沿技术特别是智能视听技术,积极推动各方形成合力,不断增进中外民心相通。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创办人任传功、香港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澳门《国际贸易导报》总编辑殷杉、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俄罗斯中国电视台联合创始人刘佩鑫、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外部副主任刘姝麟等作为媒体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大家表示,嘉庚先生是侨界的旗帜,是广大侨胞心向祖国、情系桑梓的光辉榜样。海外华文媒体人要发挥各自优势,讲好新时代嘉庚故事,引导海内外中华儿女与祖(籍)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据悉,中国侨联今年将开展系列活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此次“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海外华媒座谈会是系列活动之一。(文章来源:中国侨联 责编:韩啸、张雯)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厦门5月16日讯】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在厦门开始了第二天的采风活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一起深度走访了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集美大社大祖祠、以及华侨博物馆和厦门大学,并在厦门大学举办了研讨会。一、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陈嘉庚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这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二层小楼,建于民国7年(1918年),民国27年(1938年)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1955年修复,1980年重修。二楼正中是会客,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故居西侧一座三层楼房是建于1983年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分“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3个部分,以大量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生动地表现陈嘉庚一生的光辉业迹,其中有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归来园位于嘉庚故居前,是根据陈嘉庚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园中矗立着通高2.9米的陈嘉庚全身铜像,像后的归来堂是一座具有闽南民居风格的单层建筑。十几间厢房环绕着大厅,大厅里有一座折式黑色屏风,上用蚌壳镶写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大会的悼词。厅堂中央安放着陈嘉庚的全身坐式青石雕像,两侧圆柱上挂着郭沫若1962年游集美时书写的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二、集美大社大祖祠集美大社是一个有7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被誉为“嘉庚精神”的发源地。集美大社大祖祠地处集美大社中心,是集美族亲,包括散居各地集美人的根。1912年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返乡后,在这里召集各房角族长,商议各角旧学私塾停办,全社合创新学,先借大祖祠等为临时校舍。族长们一致支持,陈嘉庚即出资修葺祖祠,承担校费。1949年11月,国民党飞机滥炸集美学村,大祖祠东侧前后墙体也被炸倒塌。1950年9月,陈嘉庚返里定居,带头捐款,主持重建大祖祠,厅堂两侧门外眉间,用青石分别镌刻“再造承基”与“维新建国”。现大祖祠后厅堂上悬挂着三方牌匾,分别是“尊亲堂”、“乐育英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荣匾。它既展示了先贤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表现出的爱国爱民爱侨的事迹和高尚人品道德情操,又成为后人传承嘉言懿行的宝贵精神财富。三、华侨博物院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省、市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厦门市国防教育基地、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全院占地面积12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951.47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多件,另有3000多件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现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四、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学校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副部级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开设104个本科专业;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在校学生4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700余人。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厦门5月15日讯】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来到了厦门,将开展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一、鳌园鳌园位于厦门市集美学村的东南之滨,三面临海,西接陆地,像一朵洁白的睡莲仰卧在水面上。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状似龟,岛上有一妈祖庙,故亦称鳌头宫。抗日战争期间,该庙和集美学村一起毁于日军炮火。195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故乡,亲自谋划集美学村建设与发展。为不占良田,他精心组织工匠,将小岛扩建成园。鳌园于1951年9月动工兴建。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集美解放纪念碑”碑文。1961年8月,陈嘉庚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中央人民政府遵照其遗愿,特派专列护送灵柩回集美鳌园。至此,鳌园工程竣工,历时10年。鳌园占地逾9000平方米,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墓和四周石雕围墙组成,鸟瞰呈繁体字“圖”字形。鳌园依图而建,图文并茂,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为一体是陈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理念的体现。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开馆,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而建立的历史类名人纪念馆,是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陈嘉庚纪念馆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总占地面积1044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5平方米。纪念馆整体外观秉承了嘉庚建筑特有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主体与集美鳌园、嘉庚公园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集美鳌园景区。展厅基本陈列有两个:《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和《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展览以图片、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三、厦门同民医院厦门市同民医院(暨厦门市第五医院)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建于1947年,原名同安公立医院。开诊时,全院人员19人,开展临床诊治、手术、护理、接生等业务,医护人员主要聘请自东南亚从事西医工作的华人。1948年9月由陈嘉庚先生提议将医院更名为同民医院。从建院迄今,医院一直与新加坡同安会馆、东南亚华侨华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专门成立同民医院侨务办公室,积极为华侨华人在厦期间提供各种医疗保障服务,也长期为在厦特别是定居在翔安的新加坡归侨侨眷提供各种医疗健康服务,为其开通就医、体检绿色通道。2000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对同民医院的功德,在院区内建立了一座嘉庚公园,并为嘉庚先生树立了一座汉白玉雕像。历经77年的变迁与发展,同民医院已发展成为厦门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已连续5年跻身中国医院竞争力“省单医院100强”、“智慧医院HIC100强”,是福建省第2家、大中华区第29家通过HIMSS六级认证的医院,曾获全国“管理创新医院”“人文爱心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特色医院文化医院”“十大医学人文品牌医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及“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样板医院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四、十里长堤集美地势旧有“五龙夺珠”之说,其中由天马山经浒井至集美的“集美龙”更有着独特的位置,传说“集美龙”离宝珠屿最近,其龙头便是集美学村至海岸线一带。20世纪50年代先后诞生的2.2公里高崎至集美海堤和2.8公里集美至杏林海堤,经串联形成了5公里(即10里)海上长廊,统称“厦门海堤”,即“十里长堤”。十里长堤因此也成了“集美龙”的龙眼所在,双堤形成的角度也造就了166°“集美之眼”的浪漫诞生。1950年6月,华侨领袖陈嘉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海堤,打通福建经济命脉”的提案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高集海堤于1953年6月动工兴建,1955年9月建成通车,这条宏伟壮观的高集海堤是陈嘉庚智慧的结晶。2012年高集海堤开口集美侧岸线整治工程后,海域清淤、岸线整治,十里长堤区域范围内海域面积扩大,纳潮量提高,海洋生态逐渐修复,2017年被誉为“最美海上地铁”的厦门地铁1号线(被命名为“嘉庚号”)通车,自此落霞余晖、水波光影的自然景观与现代地铁、动车在十里长堤正式交汇,许多知名乐队、街头艺人在此驻场演唱,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游玩、野餐、露营、听歌,成为厦门网红打卡点之一。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泉州5月14日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在泉州迎来了第二日的采风活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开元寺东侧。1959年7月15日创建,新馆于1991年2月落成,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要文物有古代宗教石刻、泉州湾宋代海船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2008年5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先后于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自1959年成立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一直是中国惟一的海事博物馆。它以文物藏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航海交通历程以及世界不同文明在此相互交融的历史情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在中国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海交馆作为指定的展示中心,也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着作用。198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刊物《博物馆》,曾以英、法、日、西班牙四种文字介绍过海交馆。1983年9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在国际博物馆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海交馆列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七个博物馆之一。海交馆还成功地创造了“一馆、一会、一刊”的博物馆模式,即该馆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本馆)联合主办《海交史研究》的国家级定期刊物,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它凝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力量,使海交馆成为中国海交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系统第一家华侨博物馆,是一所海内外侨界知名的华侨史专题博物馆,展示的是泉州籍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异域创业、回报家乡的完整历史,以其丰富的史料和实物诠释“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华侨精神。华博馆近年来到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举办“族谱展”,传播中华文化,为侨胞台胞寻根服务,引起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曾为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傅海燕、世界羽坛名将李宗伟等几十位华侨华人寻到祖宗及亲人。目前,该馆承担着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和省海丝核心区项目“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民族复兴发挥积极作用。该馆设有陈嘉庚先生及南侨机工相关历史资料展陈。李光前故居纪念馆、纪念公园李光前故居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旧称“石尾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二百余年,是汉式建筑的官式大厝,二进双护厝,建筑面积八百四十平方米。李光前是著名的爱国侨领。创业成功后,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光前先生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在新加坡捐建了“中华总商会”会馆、国立图书馆,资助了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1952年设立“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教育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将其长期积累的巨大财富全部反馈给社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南侨总会筹备工作,并在故乡创办国专小学、国光中学,后扩建成规模宏大的光前学村,成为南安培养人才的摇篮。 1954年李光前先生捐资重修大厝身,现仍存有当时的石刻题记。1998年4月,南安市人民政府为弘扬李光前先生爱国精神,把其列入南安市重点文物保护之列,并立为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新加坡李氏基金捐资全面重修故居并建纪念馆,2001年10月竣工,同时辟建光前故居广场,敬立光前先生铜像,以缅怀先贤,激励后人。2003年10月18日,李光前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该馆先后被确定为南安市、泉州市、福建省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南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开馆近二十年来,已接待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十多万人次,成为侨乡梅山一处联系海外侨亲、宣传光前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故居外主要有纪念公园广场,树立着李光前先生的铜像,光前故居纪念林,种植有橡胶树、油棕树、菠萝等热带作物,故居范围的遗存古物有古井、狮型栓马石、石敢当、石磨、石碾、石墩、古榕树等。光前学村光前学村由新加坡著名爱国侨领李光前先生于1938年秋独资创办。1991年冬,在新加坡李氏基金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先生昆仲和新马著名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李成枫先生倡导支持下,在芙蓉家乡成立了芙蓉基金会,作为联系海外侨亲、服务光前学村及家乡建设的桥梁和纽带。1991年冬,李成义先生昆仲全力支持,捐赠巨资,开始对光前学村原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进行大规模、全面的、持续不断的改建和扩建,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需要,学村面貌焕然一新,办学规模翻了一番,学校由六所增至13所(现12所),师生数成倍增长,学村的师生员工1991年不足6000人,增至现在中专、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近千人,学生11000多人。学村建有国家一级图书馆--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图书馆基金大厦、南安市美术馆,翻建了国专礼堂,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先生昆仲又捐资迁建了泉州市国专医院,并更名为泉州市光前医院,现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03年建成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并布馆,该馆先后被确定为南安市、泉州市、福建省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南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开馆十七年来,已接待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十多万人次,成为侨乡梅山一处联系海外侨亲、宣传光前精神和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南安国光中学国光中学为陈嘉庚之婿李光前于1943年创办。“国光”二字取父“国专”的“国”字及子“光前”的“光”字组合而成。1950年,李光前决定扩建国光中学新校舍,委托陈嘉庚先生全权支持。 陈嘉庚亲赴梅山实地考察,从选址到建筑造型,建材选用等,都提出构想和建议。李光前都予赞诩。1952年,在竞丰村大山窝,新校舍建设全面铺开。新建成的学校,成为当时晋江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中学。根据陈嘉庚先生的提议,学校还招收了大批侨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泉州5月13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今日开启为期2日的泉州采风行,探索陈嘉庚在福州的足迹。本次活动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泉州5月13日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今日开启为期2日的泉州采风行,探索陈嘉庚在福州的足迹。本次活动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泉州开元寺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开元寺是泉州古城的标志。开元寺内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泉州六中陈嘉庚先生出任泉州六中首届董事长。学校创立之初,办学经费十分紧缺,面临停办危机,1926年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出手相助,并出任校董事长,使学校生存得以为继,他坚持资助六中达7年之久。 1929年和1940年,陈嘉庚先生两次来校考察。他激励师生勉为时艰,坚毅求奋。陈嘉庚对师生说:“我既是你们学堂的董事长,学堂里的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一定负责协助解决。”在泉州六中80周年校庆前,经当时六中校友总会理事长曾国杰的热心联络,六中校友陈铁逵捐资建立了陈嘉庚纪念馆,以纪念陈老先生在学校创办初期资助学校并亲任董事长的功绩。2016年,泉州六中隆重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荣任首任董事长90周年暨建校100周年大会”。泉州侨批馆泉州侨批馆是全省首个侨批展示基地,由泉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文旅集团联合建设,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中山路,于2021年10月14日开馆。其所在建筑为陈光纯故居,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由著名泉州籍旅菲华侨陈光纯先生于1921年所建,是泉州近代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泉州侨批馆由一个序厅、四个主展厅和一个互动室组成,共布置展板105块,展出侨批及相关图片304张,侨批实物92件。中山路金鱼巷泉州中山中路金鱼巷口的人民电影院,承载了几代泉州人美好的记忆——这里产生的美好故事数不胜数,而70年前陈嘉庚先生在这里给泉州中学生做过报告,也给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电影院留下一个佳话。人民电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由何集隆等人于1929年合资建造,1949年后改名为人民电影院。1952年,这里是泉州市的一个会堂,陈嘉庚先生来泉州考察时,应邀给中学生做了一场报告。他提到,中央接受他的建议,将在福建省建设铁路。
看闽山闽水物华新——“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走进福州
搜罗网 -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5月12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活动走进榕城,感受闽都历史文化底蕴和福州城市发展变迁。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1866年,福建船政在位于福州市东南部的马尾诞生,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建立了我国近代第一家上规模的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艘铁壳轮船,培育了我国最早的海军部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水上双翼甲型教练机。马尾的船政学堂也是洋务运动最早的一个海军学院,是海军的摇篮,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和民族英雄。采访团一行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了解船政在内忧外患中向海图强的光辉历程,体悟中国近现代船政人奋发图强、不屈奋斗的坚毅精神。大家时而驻足倾听,时而互相交流,时而拍照留念,感受船政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作为一名海军退伍军人,我对船政文化有特别深厚的感情。”采访团成员、澳洲南半球传媒董事长王光德说,“我退伍后去了上海的船舶公司,虽然后来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但对海军始终心怀惦念。希望通过参观采访,了解更多中国船政文化,将‘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传承光大,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鼓楼区,因至今仍保留“西三个坊、东七条巷、南北一中轴”古代城市里坊格局而得名,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还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知名人物。白墙斑驳、青苔黑瓦、红灯笼摇曳、马鞍墙高耸……雨中的三坊七巷,如水墨画卷,述说着历史的厚重。采访团一行穿梭于白墙黛瓦的古厝间,细细品味千年闽都的古韵。采访团成员、日本《东瀛新视野》总编蒙令华表示,三坊七巷能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实属不易,我们有责任把祖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物保存下来,传给我们的后代。对此,采访团成员、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亦有同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三坊七巷,福州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守护三坊七巷,赓续千年文脉,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位于三坊七巷宫巷11号的“福建华侨主题馆”,迈入第一进天井,硕大的“侨”字红色漆画作品映入眼帘。陈嘉庚、黄乃裳、黄仲咸、陈振龙等华侨故事,让华侨人物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焕发时代新意。二进院子两侧的墙面上,色彩斑斓的“联谊墙”夺人眼球,五大洲近300个闽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名称和会标,记录着闽籍侨胞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的足迹。采访团成员、香港中外新闻社总编辑韦燕表示,主题馆处处用心、处处有“侨”,让人印象深刻。30年来,福州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这背后,爱国侨领是福州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华侨先贤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付出,让她深有感触,“我们非常有必要写好‘侨’这篇大文章。”采访团一行还来到位于三县洲大桥与闽江大桥之间的“闽江之心”和由福建著名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的青年会,感受福州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传统古韵与时尚活力的相互碰撞。日暮西斜,闽江江畔蓝紫色的蓝花楹傲然绽放,江水桥塔船和城市高楼披上温柔的暮色,钟灵毓秀的山水城市画卷吸引采访团一行驻足观看。“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活动为期7天。采访团一行还将赴泉州、厦门开展考察采访,探访闽侨文化、追寻嘉庚足迹,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责编:皮博、张雯)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福州5月12讯】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在福州启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5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走进福建福州开始深度采风活动。
搜罗网 -
【搜罗网福建福州5月12讯】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行在福州启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有关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5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走进福建福州开始深度采风活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2010年对外免费开放,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福建标志性文化旅游场馆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及全国巾帼文明岗。2022年1月船政博物馆迁至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原综合仓库内,展厅面积约4500平方米,设有“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和“闽都瑰宝——船政文化揽胜”两个基本陈列,从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全面展示船政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科学与爱国为重要标志的船政文化。船政文化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11件,三级品446件;资料1000多件。因船政文物藏品的特殊性,目前藏品来源以船政后裔和老海军人士捐赠为主。多年来,船政文化博物馆始终致力于船政文化的传播,努力打造船政文化特色品牌。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的景区,包括了方圆40公顷的区域,各角落都有导览图可供按图索骥,十分方便。所谓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边的巷子,依次是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所谓七巷则是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福建华侨主题馆福建华侨主题馆位于宫巷11号(刘冠雄故居),前身为2014年5月7日,福建省侨联租赁福州三坊七巷塔巷16号创建“福建华侨文化展示中心” 2019年9月“福建华侨文化展示中心”更名为“福建华侨主题馆。”,新址开馆以来坚持弘扬华侨爱国精神,打造福建海内外侨胞侨眷精神家园,不断加强华侨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华侨历史和海外社团文化、拓展海外华侨文化交流工作,不断加强华侨国际文化交流阵地建设,发挥了独特对外文化交流作用。福建华侨主题馆是福州三坊七巷唯一一个宣传华侨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颇具特色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文化场所。现有面积1426.67平方米,主要由固定展区、流动展区、华文教育课堂、“嘉庚书架”等组成。主题馆固定展区陈列展出《领袖与华侨》、《华侨精神》、《侨史留芳》、《以嘉庚精神激励海外华侨华人共筑中国梦》、《百国百侨百物》、等图片、实物;华文教育课堂收录有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冬)令营集锦图片展;“嘉庚书架”角收集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华侨精神书籍以飨读者;流动展区截止目前先后举办40场专题展览,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受到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广泛的赞誉。2021年被评为全国侨联系统优秀“侨胞之家”。 闽江之心“闽江之心”位于闽江福州段中心,包含“闽江之心”核心区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等联动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核心区西起三县洲大桥、东至闽江大桥、南至仓前路、北至台江路与江滨大道的陆地及水域,包含“一江、两岸、双岛”,岸线约4.1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与闽江山水廊道交汇的核心区域。2020年以来,福州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围绕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目标,挖掘福州历史文化源流,盘活商业、文旅、生态等资源,展示开放、时尚、青春、活力的风采,全盘谋划、整体提升,将“闽江之心”努力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新聚集区、山水城市形象新窗口、文化历史传承新名片、数字科技应用新热点,成为有福之州的“最美滨江会客厅”,彰显福州的山水魅力、商业活力、人文内涵和现代气息。青年会简介福州青年会地处福州市解放大桥桥头,全称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为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该建筑现为综合性娱乐场所,集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福州青年会地处福州市解放大桥桥头。为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1910年,62岁的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为了让青年会成员有个固定的活动会所,便于联络各界人士,于1912年在苍霞洲筹建新会所。黄乃裳筹集资金5万余元,美国总统臭洪西奥多·罗斯福捐资12万美元,以及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等共同筹集的资金用于修建青年会会所。会所主楼选址在台江苍霞洲,建筑面积为8156.4平方米,于1916年建成。大楼濒临闽江万寿桥畔,规模宏大,气派非凡,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企驼举的一座综合大楼。整座楼房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地板则全用上等楠木铺设。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曾为福州市标志性建筑、拥有近百年历史格背抹夜的福州青年会旧址被列入2008年福剃想担州市台江区重点商贸项目。并保留其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恢复其当年作为休闲娱乐俱乐部的功能,成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