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速:
专题 | Featured
搜罗网 -
“一座安阳城,半部华夏史。”25日,“同心出彩·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安阳采风行活动市情推介会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活动由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康健主持,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高层30余人出席。 中原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 安阳市副市长马红宾在致辞中介绍称,安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甲骨文中“大邑商”的王都和殷墟故地,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如今,安阳也是活力迸发的产业创新之城、开放包容的枢纽要地之城、机遇无限的投资兴业之城。马红宾表示,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安阳聚焦“两高四着力”,以“一高地一区三中心”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等“老树发新芽”,安钢冷轧技术突破0.15毫米极限;低空经济、新型显示、电子新材料等“新枝结硕果”,蓝天实验室是全省唯一的低空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翔宇医疗、旭阳光电等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安阳正成为中原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热土。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从殷墟的考古发现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系统构建,从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到今天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安阳让我们看到,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发展的资源、自信的根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国际传播中心主任王逍在致辞中表示,安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汉字之源、文明之址,安阳天然具有沟通中外的文化魅力,正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让更多海外读者读懂安阳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首次来到安阳的澳大利亚《财视澳洲》社长詹金龙在发言中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考察安阳时留下的诗句。作为媒体人,詹金龙认为自己首要的责任是在海外讲好、讲清、让读者读懂中国故事。同时,也呼吁海外华媒利用自身资源,为安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更多桥梁。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多年的建都史,使安阳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七朝古都。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历史在这里可触可感;红旗渠精神、岳飞文化.......民族气节在这里生生不息。 25日,华媒高层一行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汤阴羑里城以及汤阴岳飞庙,26日将探访马氏庄园、殷墟博物馆。“安阳的文化厚重程度超出想象,来到这里感受到、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根脉。”结束首日采访活动的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董事长任传功这样感叹道。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们纷纷表示,将通过笔触和捕捉的镜头等多种形式,把安阳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活力传播到海外,让更多人读懂安阳的故事。
搜罗网 -
10月24日,海外华媒高层一行走进周口伏羲太昊陵、关帝庙历史街区,并探访周口港以及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切身感受周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展现出的蓬勃活力与深刻变迁。 将新时代周口故事推向世界“令人震撼!”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辑邓燕感叹,来到周口,仿佛走进了历史。邓燕说,以太昊伏羲陵为代表的周口景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依旧感到非常震撼!”并非首次到访的瑞典《北欧时报》副社长刘芳钰也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说,每次来到周口都感受到这里“人杰地灵,底蕴深厚”,希望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力量,将新时代的周口故事推向欧洲乃至世界。 当晚,周口市委、市政府还举行了“同心出彩·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周口采风行”推介会,由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青主持。推介周口三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周口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皇甫立新在致辞中向华媒高层重点推介了周口三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商贸物流繁荣之地、历史文化厚重之地、产业发展迅速之地。“今天的周口站在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正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和“16232”总体工作思路,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周口新篇章。”皇甫立新诚邀华文媒体深入考察周口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文旅优势,大力宣传周口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大力推介周口的营商环境、巨大商机,让更多人了解周口、奔赴周口、投资周口。周口拥有多元一体的城市气质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国际传播中心主任王逍在致辞中表示,周口市不仅是“过去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文化的”,更是“发展的”。“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时代的脉动;既有农耕文明的底色,也有港口经济的蓝图。”王逍认为,周口多元一体的城市气质,正是海外华文媒体应当捕捉、记录并传播的“中国样本”,并呼吁华媒代表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和多彩的周口。“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为海外媒体人,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董事长任传功在发言中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周口展现的“古”与“今”的强烈对比,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最有力的故事脚本。从“羲皇故都、老子故里”的文化根脉,到“中原港城”再续通江达海的航运荣光,古老而青春的周口,正向世界展开它的新时代篇章。(采写:丁洁芸)
海外华文媒体访中原:走进淮阳太昊陵,触摸“天下第一陵”的千年文脉
搜罗网 -
10月24日上午,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走进周口淮阳区,探访有“天下第一陵”之称的太昊陵。这座安葬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以其跨越千年的建筑规制、厚重的文化积淀与鲜活的民俗传承,让参访团一行沉浸式感受华夏文明的根源魅力。一陵冠“天下”:千年规制里的文明印记太昊陵坐落于淮阳区城北1.5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列“中国18大名陵”之首。其独特地位源于深厚的历史根基——据《陈州府志》记载,春秋时已有伏羲陵,汉以前设祠,唐太宗、宋太祖等历代帝王均曾颁诏修缮、祭祀,明洪武三年更被朱元璋列为帝王陵寝之首,现存建筑格局多承明清规制,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的“孤例”。步入陵区,750米长的南北中轴线串联起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三殿、两楼、两廊、十六门等数十座建筑沿轴线展开,“十门相照”的布局尽显恢宏。从横跨蔡河的“渡善桥”起步,午朝门红门金钉的帝王规制、先天门的八卦意蕴、统天殿内手托八卦的伏羲塑像、高十寻的伏羲陵墓,再到陵后象征“揲蓍画卦”的蓍草园,每一处建筑与景观都承载着伏羲“开天立极”的创世传说。参访团一行驻足于《伏羲圣迹图》浮雕前,听讲解员细数“结网罟”“画八卦”“制嫁娶”等典故,不时举起相机记录,感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文明的活教材”。值得一提的是,陵区东南隅的松柏造型公园堪称“东方园林艺术瑰宝”。200余种松柏造型如“百鸟朝凤”“青龙戏珠”,以剪代笔、以树为材,活态呈现传统园艺智慧。“这样的园林艺术我还是第一次见,既自然又充满想象力!”参访团成员纷纷感叹道。太昊陵的每一处细节都让海外华文媒体一行深感“不虚此行”。“这里不仅是一座陵庙,更是华夏文明的‘根脉之地’。”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把太昊陵的历史文化与非遗活力传播到海外,让更多人读懂“天下第一陵”背后的中华故事。
搜罗网 -
10月24日下午,“2025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活动走进周口中心港。30家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这座内陆大港,近距离感受其通江达海的活力与潜力。作为沙颍河畔的千年漕运重镇,周口自古便是“漕运商贾云集”之地,如今这座承载着中原水运记忆的城市,正以现代化港口姿态续写通江达海新篇章。步入港区,中部作业区8个挖入式港池内秩序井然,千吨级货轮有序停靠,橙红色门式起重机高效吊运集装箱,工人在堆场间穿梭作业,机器与船舶声响交织,尽显港口繁忙景象。《中美商报》副社长夏善晨在接受采访时难掩赞叹:“没到周口之前,真不知道这里藏着这样一个天然良港!你看它江海联动,不光是中原地区对外货物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人文交流、思想交流的重地。我特别期待港口能更好发挥优势,在中原地区对外联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作为全国36个内河大港之一、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港和集装箱港,周口中心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货物集散覆盖中西部九省市及多个经济圈。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港口已开通23条国内集装箱航线、17条外贸接力航线,实现“箱通世界、货运全球”。2024年,周口港(含6个作业区)货物吞吐量达5205.6万吨,占全省85%以上;集装箱吞吐量16.3万标箱,同比增长54.7%,亮眼数据印证了其在内陆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小集作业区建设现场,媒体团看到一期工程13个2000吨级泊位已初具规模,施工人员正加紧完善配套设施。据了解,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061亩,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100万TEU,计划 2025年12月完工;二期工程将新建9个2000吨级泊位,建成后可新增年通过能力74.5万TEU。“周口港的规划建设让我们看到内陆经济的新潜力。”不少媒体人实地探访后由衷点赞。如今,周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已纳入2025年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更明确将其打造为全省临港产业发展先行区。随着港口保税物流中心即将封关运营,40余家临港企业陆续入驻,这座内陆港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为“豫货出海”“海货入豫”搭建高效通道,持续书写内河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采写:刘畅)
搜罗网 -
24日上午,阳光和煦,“2025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 活动走进道德名城周口。首站探访关帝庙,在这座清代古建筑群中简要领略木雕、石雕所承载的关公忠义文化后,众人便前往此行核心——周口太昊陵,开启一场触摸华夏文明源头的深度探秘之旅。 太昊陵位于周口市淮阳区,是纪念 “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有 “天下第一陵”之称。众人从太昊陵的第一道门午朝门出发,一路前行至道仪门。途中,导游讲解着沿途的文化典故与建筑背后的深层内涵,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补充提问。在导游的引领下,众人继续穿过先天门,抵达太极门。太极门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命名,修筑在五级高台之上,是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两侧的“仰观”“俯察”角门,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认知。《北欧时报》副社长刘芳钰已是第二次来此参观,她分享道:“每次来都很震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周口很低调却底蕴深厚,盼着能把周口的文化与美食传播到欧洲,让更多国外游客来河南走走看看。”来到太昊陵的核心建筑——统天殿,大家瞬间被这座大殿的宏伟气势所震撼。殿内供奉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塑像,他身披树叶、腰裹兽皮,手持先天八卦,目光慈祥而深邃。“当年,伏羲氏率领部落子民跋山涉水来到宛丘,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他作网罟、养牺牲、造甲历、画八卦……”导游生动的讲解,让众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亲身感受到伏羲氏的伟大功绩。 随后,众人在伏羲陵墓旁的耳柏前驻足,轻触古树沧桑纹理,听闻“摸树沾福气”的说法后纷纷合影。行程最后,大家走进独秀园,简单观赏园内绿植,为此次文化探秘收尾。 据史料记载,太昊陵始建于春秋,盛唐时期增制,明清时期完善,历代帝王曾50余次御祭。如今,这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会举办盛大的朝祖庙会,2008年更创下单日82.5万人祭拜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采写:刘畅)
华文媒体探秘郑州华晶:一块石墨的“变身”,解锁中国超硬材料硬核实力
搜罗网 -
10月23日上午,2025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中原行活动走进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来自世界各地的30家媒体代表踏入这片总占地407亩的厂区,开启了一场探秘超硬材料产业的奇妙之旅。活动现场,培育钻石展台是核心参访区域。展台内,“HUAJEW华晶”品牌的培育钻石饰品整齐陈列,灯光下,钻戒、吊坠等成品折射出璀璨光泽,引得女性媒体代表纷纷驻足。有人凑近展台细察钻石的切工与光泽,有人拿起展台上的图文资料翻阅,更多人围在工作人员身旁提问。“我们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工业金刚石和培育钻石产能均位居行业第一梯队,从毛坯生产到成品切磨,裸石培育到个性定制,再到后期品牌打造,全流程实现自主把控,产品质量有坚实保障。”工作人员耐心回应着媒体代表的疑问。随后,媒体团来到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手持一块石墨原料介绍:“大家别小看这块石墨,它在我们这里可是能‘变身’的神奇原料。”据介绍,郑州华晶凭借自主掌握的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等核心技术,通过特殊工序可将石墨转化为培育钻石毛坯。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注册资金10.4982亿元,是一家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二十余年来深耕超硬材料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珠宝首饰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还补充道,公司不仅产能位居行业前列,还建有院士工作站、国家认可(CNAS)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据了解,截至2025年7月,郑州华晶已拥有有效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国际发明3项;2011年,其“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项目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已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搜罗网 -
【搜罗网10月23日讯】在“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期间,坐落于兰州新区的敦湖温泉度假酒店,成为展示西部城市宜居魅力的重要窗口。海内外嘉宾与媒体记者在此邂逅生态休闲与康养度假的融合之美,真切感受兰州新区在产业崛起与民生提质中书写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作为甘肃丝绸之路文商旅集团倾力打造的康养度假标杆项目,敦湖温泉酒店将现代建筑美学与自然意境深度融合。简约大气的外观与新区现代化风貌相得益彰,大堂内镜面水景与绿植相映成趣,“有泉有湖”的雅致格局,让步入者瞬间脱离喧嚣,沉浸于静谧休憩之境。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兰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要”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温泉是敦湖的核心底蕴。这处形成于两亿年前的侏罗系裂隙温泉,矿化度达4.3%,富含硒、锶、偏硅酸等20余种有益微量元素。其中,被誉为“抗癌之王”的硒元素含量达0.19mg/L,能有效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锶元素可助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偏硅酸则对皮肤养护、血管弹性改善颇具裨益。室内外功能各异的泡池各具特色,室外泡池可仰望苍穹、感受寒热交织的惬意,室内中药池、气泡按摩池等则兼顾私密养生需求,让温润泉水成为滋养身心的天然馈赠。除了核心的温泉体验,酒店配套的“瀚海明珠”水上乐园为度假增添了活力维度,实现“动静相宜”的全场景服务。家庭客群在此共享亲子时光,年轻游客尽情释放活力,多元化的休闲设施让康养度假不再局限于静谧休憩,更拓展了品质生活的丰富内涵。在传统认知中偏干旱的西北大地,兰州新区能孕育出如此高品质的康养度假胜地,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与实践。敦湖温泉的崛起,不仅填补了西北高端康养产业的空白,更印证了兰州新区在推进产业集聚、经济提速的同时,始终把民生福祉与生态宜居放在重要位置。这里的一泓汤泉,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城市发展温度的彰显——既追求发展速度,更注重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新区既有产业筋骨,更有人文温度。如今,敦湖温泉度假酒店已成为兰州新区的靓丽名片。它不仅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洗去风尘、康养休憩的理想场所,更向世界展示了西部城市从“产业高地”到“宜居福地”的转型跨越,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西部智慧。这方温润汤泉,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人走进兰州新区,感受西部热土的发展活力与宜居新貌,为西北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搜罗网 -
【搜罗网10月23日讯】“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近距离见证中国重离子放疗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突破,深切感受科技强国战略在西北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作为中国最早深耕重离子放疗装备研发的企业,兰州泰基历经多年攻关,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临床治疗的全产业链布局,核心产品碳离子治疗系统成功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在软硬件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评“甘肃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如今,兰州泰基已成为中国唯一具备医用碳离子治疗系统全流程资质与能力的企业,跻身全球医用重离子治疗装备三大供应商,商业订单量和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居世界首位。2020年3月,首台示范装置在武威肿瘤医院投入临床,开机率高达98%,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自2019年获批上市以来,已成功治疗超1500例患者,疗效显著、运行稳定;第四套武汉碳离子治疗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认证,以4年短建设周期、先进技术配置,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度与效率。面向未来,兰州泰基正联合科研机构攻关装备小型化技术,破解产业发展核心瓶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将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发推广,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作为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高端医疗装备,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大科学装置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兰州泰基的崛起,既彰显了中国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硬实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技术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用科技力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书写了新时代科技报国的精彩答卷。
搜罗网 -
【搜罗网兰州10月23日讯】在兰州新区总投资20亿元的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智能化基地拔地而起,鲜奶经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变身奶酪、厚乳、乳粉等八大类百种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餐饮门店与千家万户。作为西北乳业转型升级标杆,这家企业以全产业链布局打破区域产业瓶颈,用一杯奶重塑甘肃经济版图,奏响西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乐章。传祁甘味乳业是甘肃前进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后者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组建为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涵盖奶牛养殖、饲草种植、乳制品生产销售等多个领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斩获“中国优质奶源基地”“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多项荣誉。2020年成立的传祁甘味乳业,作为国内首家综合性乳品深加工产品生产基地,分两期推进建设,一期日处理生鲜乳2400吨,二期建成后将达3500吨,100种细分产品精准对接四大渠道,让西北乳业走进广阔市场。甘肃坐拥北纬38度黄金奶源带,曾因本地深加工能力不足陷入“优质奶源外流”困境。传祁甘味乳业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研发中心,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聚焦原制奶酪等高端产品,推动甘肃乳业从“输出奶源”向“输出价值”转变,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区域乳业链主企业,公司正构建“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体系,未来3-5年将形成年处理鲜奶50万吨的产业集群,带动牧民增收和配套企业聚集,强化“西北乳业走廊”竞争力。如今,传祁甘味乳业的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模式保障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其发展实践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产业链升级、强化科技创新,为西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承载着西北大地匠心与温度的乳制品,正走进更多消费者生活,这场以牛奶为媒的产业变革,正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绚丽图景。
搜罗网 -
【搜罗网兰州10月23日讯】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银色储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控制室内的技术人员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分子式——这里生产的有机过氧化物,正为下游石化企业巨型反应釜注入核心动力,决定着聚乙烯的生成效率。作为国内首家有机过氧化物专业工厂,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隶属甘肃科技集团)历经半个多世纪深耕,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引领产业链发展,用创新与改革书写了一部西部国企的突围史诗。临危受命,为国担当破解技术困局时间回溯至1966年,中国第一套大型引进乙烯项目——兰州石化高压聚乙烯装置即将上马,而关键催化剂却被国外“卡脖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关键时刻,经国家科委立项、原化工部投资,兰州助剂厂应运而生,肩负起攻克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历史使命。“没有有机过氧化物,聚乙烯生产就无从谈起。”厂内工程师回忆道。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化学试剂,是石化工业不可或缺的“芯片”,直接关系到国家石化产业的自主发展。面对无技术借鉴、无设备参考的困境,企业初创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反复试验中摸索规律,最终成功实现关键引发剂的国产化,为中国石化产业挺直腰板提供了坚实支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改革赋能,老牌国企焕发新生机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唯有改革者进,唯有创新者强。兰州助剂厂始终以改革为动力,在转型发展中不断突破:2017年完成脱钩改制,2019年股权划转至甘肃科技投资集团,2021年整体搬迁至兰州新区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2022年底正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置迁移,而是一次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公司负责人表示,新厂区构建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成高标准“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较以往提升30%以上,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一系列改革举措破除了发展桎梏,让这家老牌国企在市场化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为魂,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兰州助剂厂1600平方米的工程实验楼内,4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潜心攻关,形成了“研发-生产-市场”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多年来,企业主持编制3项行业标准,申请二十多项专利,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有机过氧化物领域的标杆企业。如今,兰州助剂厂已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扛起了有机过氧化物产业链“链主”的重任。从单一产品生产到产业链协同发展,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企业用持续创新筑牢了国家石化助剂产业的“压舱石”。绿色转型,勇拓高质量发展新蓝海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兰州助剂厂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掀起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分子革命”。企业将环保属性纳入新产品研发核心考量,聚焦高效、低耗、环保的产品方向,部分产品成功通过严格的欧盟REACH注册,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实现了“国内领先”向“国际接轨”的跨越。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冲刺上市培育企业,从西部戈壁到国际舞台,兰州助剂厂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奋斗,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关键分子”之战。如今,这家西部“小巨人”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有机过氧化物领域持续深耕,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西部经济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着国产工业助剂的崭新篇章。(编辑: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