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C
Toronto
星期日, 13 7 月, 2025

专题 | Featured

探秘海南陵水南湾猴岛:600余只猕猴“当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乐园

【搜罗陵水6月8日讯】烈日当空,椰影婆娑。今日,踏入海南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一只毛色油亮的猕猴灵巧地从树梢跃下,在距游客仅两米处驻足打量,瞬间点燃了众人的好奇与热情。作为热带海岛型猕猴自然保护区,猴岛公园内600多只野生猕猴以“主人”之姿,悠然自得地迎接八方来客。当日,参与“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走进南湾猴岛,沉浸式感受这座生态乐园的独特魅力。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为国家4A级景区,岛上林木葱茏,三面环海。细浪轻拍海岸,渔排随波荡漾,山海交融,构成一幅绝美画卷。园内的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穿梭椰林、跳跃嬉戏,于步道觅食时神态自若,对往来游客毫不畏惧。区别于普通动物园,猴岛秉持“猴自由、人限制”的保护理念。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品牌运营副总监邢福海介绍,景区恪守“三人”原则——猕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工作人员则是仆人和管家。“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全力守护生态环境,为游客呈上最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如今,猴岛森林覆盖率超95%,凭借独特的生态保护模式与丰富旅游资源,每年吸引超100万人次慕名而来。“首次来到猴岛,看到猴子在自然环境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太新奇有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主播丽娜(PANOVKINA VITALINA)感慨道。活动现场,境外华文媒体人士与外籍主播目睹猕猴跳水、游泳的矫健身姿,纷纷赞叹不已。猕猴们或结伴在草地追逐,或于林间打闹,惬意十足。多元体验是南湾猴岛的一大亮点。游客乘坐长达2138米的跨海观光索道,可将蔚蓝海湾与疍家渔排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搭乘游船穿梭于疍家海上村落,沿途野生猕猴攀爬跳跃,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此外,“呆呆岛”凭借海南“醉”美沿海公路与网红打卡点,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小众旅行地。近年来,景区还推出生态研学、猕猴行为观察等特色项目,并打造《猴岛传奇》全息穹顶天幕秀,以沉浸式观影体验,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游玩选择。“平日很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这里猴子自在生活,游客也自觉遵守规则互不打扰,这种彼此尊重的相处模式,特别打动我。”英国主播亚历克斯(ALEXANDER CHARLES DOUGLAS)边说,边用镜头定格下小猕猴林间嬉戏的欢乐瞬间。

海南疍家文化展新貌:从”海上漂”到”网红打卡地”的蝶变

【搜罗陵水6月8日讯】在海南陵水,有这样一个族群——疍家人,他们曾"以船为家、逐海而居",如今正书写着水上生活的全新篇章。6月8日,"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活动邀请境外华文媒体及外籍主播,探访海南疍家博物馆与陵水疍家渔排,解锁这一独特水上文化的现代转型密码。水上族群的历史印记作为"视水为陆、浮游江海"的特殊群体,疍家文化可追溯至明代,史料记载其足迹已遍布海南沿海。海南疍家博物馆内,360件(套)文物勾勒出他们的生存图景:从传统造船工具、海上捕捞器具,到婚庆服饰、特色美食模型,甚至复原的水上婚礼场景,全方位展现了"以渔为业"的生产生活脉络。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时代变迁,疍民从单一捕捞逐步拓展至养殖、造船、盐业等多元产业,见证着海洋经济的迭代升级。渔排转型:从养殖网箱到"海上村庄"陵水新村港内,400多户渔排相连成"海上村庄",曾是疍民养殖作业的基地,如今已蜕变为文旅新地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疍民率先在此搭建渔排发展网箱养殖,随着伏季休渔制度推行,更多人转向规模化养殖。近年来,渔排功能进一步拓展:海上餐厅飘来鲜香,民宿客房迎来八方来客,快艇穿梭于连片渔排间,构成"水上居住+旅游体验"的独特景观。疍家美食的破圈之路"蓝湾碧波"海上餐厅负责人郭玉东家族,正是疍家文化创新传承的缩影。其祖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创海上餐饮,从最初三四桌的渔家小馆,发展成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的网红打卡地。气鼓鱼粥、椰香鱿鱼等改良疍家菜肴,吸引食客"打飞的"尝鲜。郭玉东说:"美食是文化最好的媒介,我们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融入现代烹饪理念,让更多人通过舌尖记住疍家故事。"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如今的陵水新村港,已形成"岸上民宿+海上体验"的水岸联动模式。当地依托疍家文化推出主题旅游区,通过文化秀、美食节等多元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渔歌号子、海上婚礼等民俗。曾经"海上漂"的疍家人,如今在家门口端起"旅游饭碗",疍家渔排从生产单元转身为文化窗口,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海洋文明的鲜活故事。从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到渔排的烟火人间,疍家文化正以"文化+旅游"的创新姿态,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生机。这个古老的水上族群,正用智慧与勇气,在蓝海上续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三亚榴莲即将上市 海外华媒解锁味蕾新体验

三亚6月9日电(张月和)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的优旗大嘴鸟榴莲一号基地里,榴莲树已批量挂果。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郎海波告诉记者,三亚榴莲6月底、7月初将陆续上市。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正在此间举行。6月8日,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实地探访三亚榴莲基地,品尝树上熟榴莲,解锁味蕾新体验。  近年来,榴莲产业正成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亮点。据海南省榴莲协会透露,2025年海南全省榴莲种植面积约为40000亩。  郎海波说,今年该公司在海南的榴莲种植面积约为14000亩,其中超4000亩榴莲树挂果,产量预计可达近2000吨。  “树上熟榴莲能达到充分的熟度,瓜熟蒂落的东西必然是好吃的。”郎海波向海外华媒和外籍主播们介绍,三亚的无雨期正逢榴莲的挂果发育期,由于没有过多雨水侵扰,榴莲是干包果肉,品质更好。“三亚榴莲的味道很清甜,口感软糯,我要把它分享给更多网友。”泰国主播雅菲(Siriyakorn)现场出镜,通过网络直播带中外网友“云逛”三亚榴莲园,品尝树上熟榴莲。  随机打开一个树上熟榴莲,每房果肉都金黄饱满,清香四溢。好品质源于农业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智能巡检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太阳能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人工雨喷洒等一体化智能设备在基地里随处可见,全要素精准感知模式的构建,让技术人员能按照榴莲的生长习性和状态及时调整养护策略。  来自泰国、有近30年榴莲种植经验的批农(Papomrat Nuysom),现为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表示,三亚榴莲种植在山上,养护技术虽然有些复杂,但效果很好,三亚榴莲的果品大小、颜色、口味和泰国榴莲一样。台湾东森电视资深记者黄圆媛说,台湾也有尝试种植榴莲,因受气候、台风等因素影响,规模不大。三亚榴莲的长势却很喜人,她表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新品种的引种提供了更多可能,三亚榴莲能够发展成产业非常难得。(完)

世界海洋日邂逅三亚天涯海角 游客沉浸式体验滨海魅力

【搜罗三亚6月8日讯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迎来大批游客。蔚蓝海域上游船穿梭,金色沙滩上人群熙攘,游客们通过多元体验项目,沉浸式感受海南海洋生态之美。活动现场,中外游客或在天涯石旁合影留念,定格“天涯海角”的浪漫意象;或在细腻沙滩上嬉戏、拍摄婚纱照,记录滨海度假的惬意时光。值得关注的是,景区推出的“超跑”快艇、摩托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备受青睐,游客们驾乘设备在海面疾驰,感受海风拂面的刺激与畅快。据了解,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天涯海角等滨海景区通过丰富业态、优化服务,持续提升游客体验感。此次世界海洋日主题活动,不仅展现了海南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成果,也为全球游客提供了亲近海洋、了解海洋的窗口,助力海南“蓝色旅游”品牌走向世界。

泰国“洋网红”点赞三亚多样化榴莲制品

今年海南榴莲种植面积约达4万亩,榴莲产业成为海南农业新亮点。三亚是国内唯一成功试种榴莲的地方,产业已上市2年,口味很好,目前仍继续实验,聘用5名泰国专家,已投资七亿人民币,多样化榴莲制品打开了良好局面,泰国“洋网红”厦门华侨大学雅菲赞不绝口

海南旅游热度飙升:85国人员可免签入境,自贸港魅力吸引全球游客

【搜罗三亚6月8日讯】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6月9日,共有85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海南正凭借不断升级的免签政策,成为境外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免签政策持续升级,客流量显著增长自2018年实施59国人员免签入境政策以来,海南便不断优化免签措施。2024年,政策迎来多项重大升级,不仅扩大了免签事由,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也能享受144小时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外国人的停留时间更是延长至240小时。到了今年6月,中国进一步扩大免签范围,叠加全国适用的双边及单方面免签政策,最终形成如今85国免签入境的全新格局。政策的持续优化,带来了客流量的显著增长。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免签入境海南的旅客占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81%。仅今年一季度,海南入出境人员就达到6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长69.3%,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89.9% 。自贸港建设助力,多元业态吸引国际游客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稳步推进,外国人来琼旅游、开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今年以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以会展、体育、经商等事由入境的外国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近95%。海南还在不断提升国际旅游便利化水平,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持续升级,国际航线网络日益加密。环岛旅游公路更是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主题乐园、文化遗址、雨林秘境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满足全球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海南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旅游推广,与全球社交平台及网红达人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现海南的独特魅力。如今,海南正以开放之姿,加速打造集消费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和服务竞争力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何以中国·行走海南 | 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启动

【搜罗三亚6月7日讯】何以中国·行走海南——海外华媒解锁Hainan Travel活动6月7日在三亚启动。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来到海南展开为期6天的深度探访,以国际化视角展现海南自贸港新风貌。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当前,海南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国际和港澳台市场推广处四级调研员宋实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海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持续升级、国际航线网络快速加密、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便利境外游客;环岛旅游公路串起山海奇观,主题乐园、文化遗址、雨林秘境、康养胜地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他期待华媒代表和外籍主播成为海南魅力的“发现者”、自贸港建设的“见证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近年来,海南在东南亚、东北亚、欧洲等重点客源地举办“海南热浪”巡回推介,联动海外机构设立旅游推广中心;打造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IP活动,开发冲浪、潜水、高尔夫等高端产品,推出黎苗文化、东坡遗韵等主题线路,满足全球游客差异化需求。  活动主办方代表、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李庚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参访活动,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外籍主播深入了解海南,向国际社会展现当下的中国、活力的海南。  近年来,海南发展日新月异,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日益成为中外驰名的南海明珠。当前,海南正通过加快构建自贸港法治体系、加强制度集成创新、调优产业结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抓好生态保护、大规模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推动自贸港建设。  三亚市旅游发展局高级总监马南表示,三亚将搭建更多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创新产品供给,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她特别向境外华文媒体人士和外籍主播发出邀请,期待大家通过镜头和文字,将三亚的阳光、沙滩、碧海、蓝天以及城市发展活力呈现给海内外受众,创作出更多展现三亚魅力的佳作。  “从离岛免税购物到封关运作,从单一滨海旅游到‘旅游+’多元业态……海南的‘国际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感慨道,从业十余年亲眼见证海南蜕变。他倡议海外华媒做海南旅游的“深度解锁者”,用文图、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Hainan Travel”成为海内外网友“云体验”爆款。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参访团将从三亚出发,走访三亚鹿回头、陵水南湾猴岛疍家渔排、五指山热带雨林、文昌国际航天城、海口骑楼老街等地,深度体验海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张信哲北美演唱会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与温哥华,一场专属于青春的浪漫即将上演!万众期待中,“情歌王子”张信哲带着他的经典旋律,即将开启北美演唱会之旅!那些年,我们无数次在耳机里循环播放的《爱如潮水》,那温柔又充满深情的嗓音,仿佛能将人包裹在爱的浪潮中;《过火》里的遗憾与释怀,让多少人在深夜里感同身受;《信仰》中坚定的爱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爱情的模样;《白月光》更是如白月光般,在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陪伴我们度过青春岁月的旋律,即将在多伦多与温哥华的舞台上现场重现!加拿大的两城开唱,是难得一遇的机会!当熟悉的声音响起,瞬间就能唤醒整个青春的回忆。无论是与老友相聚,还是带着曾经一起听这些歌的人,这场演唱会都将成为难忘的回忆。

山西运城:“四南四北”重塑农业版图 新质生产力激活“三晋粮仓”

5月的河东大地麦浪翻滚,盐碱地里对虾游弋,荒山坡地茶香四溢,旱塬田间菜心青翠……在山西省运城市,一场以“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为核心的“四南四北”农业产业转型,正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打破传统农业地理边界,重塑“三晋粮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近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运城,亲身感受“农耕之源、天富运城”的独特魅力,探寻河东大地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从“南橘北枳”到“橘生晋南”运城地处黄河之畔,曾因盐碱滩涂、旱塬贫瘠制约农业发展。近年来,运城市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积极探索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在盐碱地里掘出了“金银滩”,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2018年,永济市西开张村在盐碱水中发现与海水成分相似的契机,引入“海鲜陆养”模式,建成千亩对虾养殖基地,亩产值飙升至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在夏县厚民茶场,听到负责人陈晓园介绍其“南茶北栽”的创新探索后,南非《非洲时报》新媒体中心编辑邓昕辰表示,“没想到南方的茶叶能在这里种植!”她告诉记者,在“山西不产茶”的普遍认知下,厚民茶场颠覆了一切,经过改良的龙井茶树竟然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多盐碱地的运城扎了根。陈晓园介绍,厚民茶场700余亩茶田已形成绿茶、红茶、白茶、药茶四个产业品种,年产13500斤,总产值2000万元。作为北方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运城的种植结构一直是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近年来,运城市在保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不缩、产量不降的前提下,聚焦水稻种植,积极探索“南粮北植”,让山西“粮袋子”越发充盈。如今,“南橘北枳”的传统种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栽、南鱼北养……一幅生产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河东大地徐徐展开。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达指令,即可完成浇水、施肥等管护作业,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在田间,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董会龙和妻子两人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让董会龙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现在种田,实现了‘傻瓜式’操作,种‘聪明田’。”董会龙说,随着大型机械、智能化田间管理系统、无人机的全面应用,让种田有了新模式,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粮食增产。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里的多年实践,破解了农业发展在农机使用、种植品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传统桎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典范。作为夏县蔬菜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通过机器播种、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等全程机械化操作加人工辅助进行育苗,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质的幼苗和技术支持,助推乡村振兴。夏鲜蔬菜智慧产业园负责人崔丽娟介绍,产业园引进的全自动化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点种、精准点种,1小时可点种300盘,是一般人工的四倍到五倍,这种集约高效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能够帮助菜农选好种、育好苗。智慧科学育苗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直言,这就是科技的农业优势。从田间到全球的“运城名片”作为山西省的农业大市,运城实施“特”“优”战略,现代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小麦占到山西省的56%,苹果占到山西省的70%,蔬菜占到山西省的27%,渔业占到山西省的55%,是山西省的“粮屯子”“果盘子”和“菜篮子”。“没想到临猗苹果这么有名,其名誉之高、规模之大、品质之优,离不开当地农民勤勤恳恳的劳作。这么精致的苹果,远销海内外,很厉害。”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如是感慨道。在临猗,运城市万华果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换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苹果如何“扬帆出海”。她说,“我们要确保销售出去的每一颗苹果品质,因为每一颗苹果都是‘运城苹果’的代表。”事实上,运城的水果多达169种,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76个国家和地区。“夏县西瓜”“稷山板枣”“万荣三白瓜”“闻喜煮饼”“绛县维之王”等一批优秀农业品牌成为“运城名片”。当农民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完成田间管理,当智慧滴灌系统让果农足不出户实现精准种植,当乡村网红通过电商将农产品销往全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量和效益的提升,更是中国农业的升级。”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说,科技赋能的农业变革,既传承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智慧,又培育了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从“南橘北枳”到“橘生晋南”,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到“指尖种地”……运城“四南四北”的经验,不仅让南方的特色产业在黄土地上生根结果,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完)

海外华文媒体解锁山西河津小山村“蝶变密码”

 从地处山脚下的小山村到各地游客打卡的“网红村”,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樊村镇西磑村完成华丽蝶变。“侨媒连五洲·粮安系民心——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期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西磑村解锁“蝶变密码”。绿树成荫的村庄、干净整洁的道路、白墙青瓦的院落,这座宝藏村落让海外华文媒体眼前一亮。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宏不禁感叹,“村里环境优美,房屋整齐,街道干净,在这里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变化。”走进“印象西磑”村史馆,“镇磑堡”匾额距今已有1500多年。深入其中,独具特色的西磑小曲,宁静质朴的古老庭院,麦镰、三股叉、风车等传统农具,以及织布机、手工布鞋、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诉说着西磑村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西磑小曲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始于元末、盛于明清,是当地村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作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目前流传下来的曲目《锄田》《打酸枣》《收草帽》等,表达了村民在生产劳动中的真实感情。西磑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朋珍介绍,近年来,该村依托深厚的文化传承与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保护性开发十余座明清老宅,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引进更多业态,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同时,西磑村通过“集体搭台+个人经营”的方式,打造特色小馆、胡同小院、汉服旅拍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游客体验,壮大乡村旅游经济。如今,当地以其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到了西磑村,手工酵子馒头不可错过。当地村民采用传统制作方法蒸出来的馒头,个个色泽光亮,凑近一闻,浓浓的麦香味扑面而来,一口下去,松软可口有嚼劲。张朋珍说,村里建有面粉加工厂及手工酵子馒头铺,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共富。游走于村中,小游园里花草葱茏,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乡村茶咖屋时尚精致,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日间照料中心饭菜可口,棋牌室、休息室、公共浴室等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张朋珍表示,这都是西磑村基层治理的成果。自2019年开始,该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一体推进村庄“五化三改”,补足农村设施短板,实现“农村生活城市化”。同时,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其间,张朋珍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展示了“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反映各种诉求,村干部看到后及时沟通解决,在村级事物管理中让村民唱主角,解决‘没人管事’的问题。”如今,西磑村借助村级服务平台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村民说事”、线上“三务”公开、积分制等调动村民基层治理积极性,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目前,累计已有1566名村民注册认证,解决办理各类诉求事项448件。未来,西磑村将用好“线上百姓说事”和“线下干部办事”两条渠道,发挥先锋队、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服务村民作用,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真正让村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努力建设村庄好、村民好、风气好、环境好、光景好的“五好西磑”。(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