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C
Toronto
星期一, 29 9 月,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搜罗网

1212 POSTS
0 COMMENTS

天文家科技公司CEO因酷玩乐队演唱会事件辞职

本周早些时候,纽约科技公司天文家(Astronomer)的CEO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与一名员工拥抱的画面被现场大屏幕捕捉,该视频在网络上走红,随后公司通过领英(LinkedIn)就此事发表了声明。周六,天文家公司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发布声明称,其首席执行官安迪·拜伦(Andy Byron)已辞职,原因是他在酷玩乐队演唱会上与一名员工拥抱的画面引发关注。声明表示,公司董事会已接受拜伦的辞职,并将开始寻找下一任CEO。拜伦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有传言称拜伦已就此事发表声明。但天文家公司此前在领英的帖子中指出,拜伦“并未发表任何声明”,“相关报道均不属实”。该声明还澄清了视频发布次日,网络上流传的片段中出现的第三名人物被误认的情况。CNN尚未联系到拜伦对此事置评。周三,在马萨诸塞州福克斯堡的吉列体育场,拜伦与公司首席人力官克里斯汀·卡博特(Kristin Cabot)出现在“亲吻镜头”(kiss cam)的屏幕上,随后两人都躲开了镜头。天文家公司在周六的声明中称:“如前所述,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自身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我们期望领导层在行为和责任感方面树立标杆,但近期这一标准未能得到遵守。”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数据运营公司承认,“公司的知名度可能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但其使命仍将专注于解决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公司周五宣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皮特·德乔伊(Pete DeJoy)将担任临时CEO。声明发布后,拜伦的领英账号已设为非公开状态,且从公司领导层页面移除,目前该页面显示联合创始人德乔伊为CEO。不过,拜伦仍在公司官网的董事会成员名单中。(作者:莉萨·雷斯珀斯·弗朗斯,CNN)

湘江新引力 | 湖南湘江新区“新星”迭起 闯出人工智能智慧路

在湖南视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下料分拣产线上,仅需6秒,形态各异的零部件便能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完成“归类”;在湖南湘江新区政务服务中心,“AI公务员”可迅速将冗长政策文件提炼为精准摘要,让民众告别“文书迷宫”;湘江实验室研发的轩辕AI大模型,将车辆、行人、路网动态复刻为高保真三维孪生体,为城市交通治理植入“智慧神经”……在湖南湘江新区,曾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已实现效率翻番。作为驱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重塑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版图。继长沙跻身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后,湖南湘江新区以占全省六成的省级AI示范项目,宣告自主可控的AI创新之路已然贯通。  创新引擎加速启动  日前,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砭石再次升级,覆盖西医智能编码、中医辨证辅助及数字人终端交互三大关键领域,为医院智能化管理与中医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砭石大模型深入医疗健康场景的能力,源自于该模型在算力、算法和算据上的创新运用。当全球发展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为评估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湖南湘江新区在数字化浪潮中打通了从底层计算到芯片整机全产业链条,让先进计算不仅有算力支撑,更有硬件保障。  位于岳麓山脚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每秒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算力媲美50万台PC计算能力的长沙昇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可更快进行图像、语音的AI模型训练,极大提高人工智能企业、科研院所的工作与研究效率。  在湘江新区系统布局下,湘江鲲鹏、景嘉微等1.4万余家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入驻高新区麓谷产业园,依靠澎湃算力共奔“智慧路”。湖南汇视威依托中科曙光算力,完成中国首个国产化预训练的移动端视觉大模型“橘洲V1”,实现智能手机端离线秒级生成1024×1024高清图像,打破创作场景的时空限制;拓维信息与华为共建“兆瀚”服务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据了解,总投资达180亿元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正在湘江新区加快建设,计划到2027年全面建成,引入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1500家中小企业,聚集8万至10万名产业从业人员,实现千亿元营收规模。  智慧场景遍地开花  “小谷小谷,请找出异常设备。”在中联智慧产业城,AI智能机器人小谷在工作人员的语音指令下,快速锁定故障设备位置,自动生成报修单、匹配工程师,还能准确生成故障解决方案,为维修工程师提供参考。  “以前客户报修主要靠打电话,常常出现设备保修不准确、等待服务时间较长等问题。”中科云谷总经理助理石恒介绍,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投入使用,使设备维修响应时间缩短了10%至20%,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除传统工业行业,人工智能还深刻影响着湘江新区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过去,民众就医流程复杂、等待时间长,还存在错检、漏检的情况。借助医疗健康大模型,通过在基层投放“采样设备+线上云端智能检测”方式,即可完成血常规21项快速检测,帮基层诊所精准检测、诊断和给药,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走进伊鸿健康医学检验实验室,一台台电脑主机大小的数字化送检设备整齐排列,电子屏幕上快速闪烁着血液、尿液等多种生物样本的分析处理结果。“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数字化送检设备采集数字样本,远程传输至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人工智能分析,5至10分钟就可能出具检测报告并传至医患者手中。”伊鸿健康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胡双说。  使AI实时追踪慢性病患者的血压数据,用数据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企业申报贷款申请时可以凭借数字背书的信用充分“变现”……在高精算法与完备链条的加持下,技术创新已成为湖南湘江新区便利民众看病、上学、办事与企业发展、产业赋能的生动注脚。  生态链群枝繁叶茂  湖南湘江新区从建设算力设施高地、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培育示范应用场景等多方面发力,相关前瞻性布局已密集落地。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聚焦先进计算、大数据及数字经济领域,共建“湖南先进计算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与“湖南算力网络融合协同创新平台”,为人工智能提供海量训练素材。  作为配套产业,湘江新区人工智能及传感器(含检验检测)产业链发展迅猛,提供关键“物理载体”。截至2024年底,新区链上企业达532家,拓维信息、安克创新等上市企业稳步发展,“小巨人”企业蓬勃涌现,赋能长沙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长沙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湖南湘江新区联合互联网企业共建长沙软件学院、产业生态圈,计划每年培训软件人才1万名,致力于将长沙建设为“开发者中心城市”。“程序员回湘服务平台”“长沙人才网”成为覆盖全市乃至全省软件业的企业库、人才库。目前,湘江新区还在加快建设全场景AI智慧园区,计划将规划部署超600个智慧应用场景,涵盖智能安防、绿色能源、无人配送等领域,以场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变革生产生活的创新浪潮。(文:张雪盈)

湘江新引力 | “湘江智造”构建产业新生态 擎动“智造之城”升级新路径

中联重科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突破技术天花板,子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台68米级云梯消防车;星邦智能试验检测中心成为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主机厂首个通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威胜集团超过3000万只电表在海外稳定运行,向世界输出能源计量的“中国标准”……在湖南湘江新区,一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正以硬核实力擦亮“湘江智造”名片。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目前已汇聚近300家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企业,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智能工厂建设到智慧终端赋能,再到核心技术攻坚,新区正系统构建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新生态,为擎动长沙“智造之城”升级探索新路径。  智能工厂筑基 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当布局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汇聚300条智能产线的中联智慧产业城亮相时,素有“工程机械之都”美誉的长沙已然掀起制造工厂智能升级的浪潮。一时间,制造企业改头换面加装“聪明大脑”,智能、高效的生产线成为新的风景线。  湘江新区威胜信息一号厂房里,一条条智能化产线上,芯片自动烧录、SMT贴片、PCBA老化等80余项工艺流程在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单相自动化生产覆盖率提升至96%,三相自动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3%。较改造前,生产效率提升了50%。  专注于高空作业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星邦智能,正在抓紧建造国际智造城臂式联合厂房。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7.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臂式联合厂房、试制验证中心、精整车间、全球备件中心等,致力于打造一个智能化、生态化、国际领先的产业新城。  星邦智能在扩建智能工厂的同时,也将智慧的触角延伸至实验室,加速打造行业领先的试验检测中心。2025年3月,星邦智能试验检测中心正式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这也是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主机厂首个通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  新区企业智能化升级发展路径上,离不开政府以产业链思维高位推进。近年来,湘江新区创新实施“链长制”,由管委会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通过“一链一策一专班”机制,实现政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政策组合拳,催生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整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产业协作模式。  目前,湖南湘江新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拥有中联重科、星邦智能2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以及华曙高科、威胜集团、视比特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核心企业;拥有212家规上企业、近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1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从硬件到软件的全产业链覆盖。  这些制造企业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快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发展,以“工业大脑+智能工厂”的模式重塑新型工业。  智慧终端赋能 锻造产品应用新内核  工厂智能化只是拉开新区智造的序幕,让产品变得更聪明、让产业本身变得更智慧,才是湘江智造驱动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的一步。  苏科智能团队从2016年起便专注于智能物联网与智能安检。“我们的‘数智之眼’不仅拥有鹰一样的眼睛,还有神机妙算的大脑。”据介绍,位于湘江新区的苏科智能研发的智能安检机、一体化协同指控网格、智能安检门及云平台为核心的云边端一体化协同智能安检,能在200毫秒内完成违禁品识别并弹出报警,违禁品识别检出率99%以上,提高过检效率3.3倍。  看似普通的安检设备被苏科智能的团队加持AI和智能物联网科技,首创复杂背景下的水、酒精、汽油等各类液体易燃液体成分精准识别技术,并且实现自主学习,可以识别新型违禁物,为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提供全天候、差异化、智能化保障。  威胜信息升级为智能工厂后,平均5.5秒即可下线一台成品智能电表。从单一电表的售卖,到为全球70国电网提供解决方案,威胜信息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能源计量的“中国标准”。  在“有感知、会思考”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里,通过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可实现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当前,中联重科正持续创新突破技术与产品,并依托具有自身特色的“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海外业务体系,实现海外业务快速增长,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技术攻坚托底 夯实自主创新硬支撑  业内专家认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才是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深谙此理的湖南湘江新区,通过厚植科创土壤和完善企业梯度培养体系不断营造成熟的创新生态,让“小幼苗”逐步成长为“潜力股”,也让行业领头企业持续壮大。  在湘江新区,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推进工业智造的个性化。工业智造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实现,其“底层”支撑除了相应的智能生产设备,还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智能行业技术——机器人和3D打印。  位于湘江新区的视比特机器人,一直专注于AI+3D视觉产品、工业智能软件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为智慧工厂“托底”的企业。公司面向工业AI海量非标需求,打造了深度学习开发平台——颖算,加速深度学习应用开发进程并提升开发质量,同时面向工业智能产线和智慧工厂,打造了“数字孪生+云原生”的工业智能低代码平台——坤吾,得以实现智能产线的敏捷开发、可视测试、快速部署和持续运维。  此外,视比特自主研发的汽车行业大尺寸高精度在线测量系统,已成功交付全球多家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龙头企业;物流行业动态分拣机器人在食品、电商、医药、快递物流、仓储物流等领域交付使用。  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作为颠覆传统设计与生产模式的核心力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在湘江新区扎根15年的华曙高科正在借势加速成长,目前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成为中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龙头企业。  华曙高科在新建基地扩充产能的同时,积极进行对外投资,目前已投资5家企业,继续保持着行业领先优势,并不断尝试拓展工业应用场景的边界。从智能工厂筑基到智慧终端赋能,再到技术攻坚托底,湘江新区以“链式思维”高位推动,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全链协同发力,成功构建起“湘江智造”的产业新生态。这一生态的形成与壮大,不仅重塑了区域制造业的产业布局,更为长沙乃至全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强劲动能。(记者 刘双双)

聚焦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 感受不屈精神与重生力量

【搜罗甘南7月14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盛大举行。来自法国、加拿大、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甘南,探寻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成为行程中的重要一站。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坐落于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冲击口与白龙江堰塞湖交汇处。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让舟曲遭受重创。为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抢险救灾精神,舟曲县委、县政府遵循“原真保护、艺术再现、尊重逝者、鼓舞后人”的建设思路,建成了这座特殊的纪念馆。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踏入纪念馆,占地面积6535平方米的馆区庄严肃穆。馆内建筑面积2074平方米,布展面积1800平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20个展览区域和12个外景点,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重现了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馆内122件(套)馆藏实物资料及展品、25010张图片资料,以及1116件音频、书籍、文字、视频等资料和其他收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直观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与人类的顽强抗争。作为全国唯一以泥石流灾害及抢险救援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地。2011年,纪念馆被特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此后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家和省州县级称号。在参观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馆内的珍贵展品和感人瞬间。他们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深刻了解到中国在面对重大灾害时的强大凝聚力和救援能力,以及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此次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通过国际传播视角,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所承载的精神与故事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灾害应对、民族团结、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进一步提升了甘南州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甘肃舟曲“簪花之路”:生态画卷与淳朴民风交织的黄金旅游线

【搜罗甘南7月13日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内,全长137公里的“簪花之路”黄金旅游线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这条北接扎尕那(相距78公里)、南连九寨沟(相距69公里)的风景道,不仅是甘川两省旅游联动的重要纽带,更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浓郁的民风,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簪花之路”以舟曲县立节镇为“0”公里起点,一路串联起拉尕山4A级景区、三国摩崖石洞、羊布雪山、“三生三世”爱情秘境、沙滩国家森林公园、“鬼门关”峡谷等众多景观,最终抵达博峪镇吉也诺村。沿途21个古村落散落其间,村民们保留着世代相传的热情好客——无论走进哪家藏寨,都会有酥油茶的醇香扑鼻而来,老人会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讲述村落的故事,孩童们则带着纯真的笑容邀你分享山野里的野果。3条非遗廊道更是集中展现了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等独特民俗,让人沉浸式感受藏族群众的质朴与热忱。生态之美是“簪花之路”的底色。线路穿越海拔3456米的博铁梁,涵盖雪山冰川、森林湖泊、激流峡谷等多样地貌,8大生态秘境中,百年古木与清澈溪流相映成趣,达玛花谷的花海与云海交织成画,沙滩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居高,堪称“天然氧吧”。车行其间,时而与林间飞鸟相遇,时而邂逅溪边饮水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这条线路由九大功能区组成,既是自驾游、探险者的乐园,更因民风与生态的双重魅力,成为集浪漫自由、民俗体验、生态康养、心灵净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小城大产业:迭部县生态经济产业园走出特色发展路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迭部县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书写着产业发展的故事。这里没有高大上的工业厂房,却有着飘香的青稞酒、鲜美的蕨麻猪、营养丰富的沙棘果——这些藏区特有的物产,正在生态经济产业园区里实现华丽转身。因地制宜:让特产变商品走进园区,最忙碌的要数特色产业加工区。在这里,世世代代藏族群众熟悉的青稞正在变成精酿啤酒,山野间的沙棘果被制成酸甜可口的果汁,珍贵的蕨麻猪肉经过深加工后身价倍增。"我们不做大而全,只做小而精。"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就是把祖祖辈辈都熟悉的东西,用现代工艺做得更好。"如今,园区生产的青稞啤酒已走出迭部,沙棘果汁更是成为当地特色伴手礼。小步快跑:民族地区的产业探索作为民族地区,迭部发展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园区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而是选择了一条稳扎稳打的路子。"我们厂房不大,但设备很精。"一家入驻企业负责人说。园区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让传统特产焕发新生。野生菌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分拣刚收购的羊肚菌。"以前这些山货卖不上价,现在经过加工包装,价格翻了好几番。"家门口的就业:让年轻人留下来最让当地人高兴的是,园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24岁的藏族姑娘卓玛在沙棘果汁厂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她说。东西协作:借力但不依赖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园区与天津企业开展合作,但始终坚持自主发展。"我们学习先进技术,但产品必须保持迭部特色。"园区负责人强调。在天津技术支持下,蕨麻猪肉制品保质期显著延长,这让产品能够走向更远市场。但配方和原料,依然保持着最地道的迭部风味。未来可期:走稳特色路眼下,园区正在申报更多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完善电商销售渠道。"我们不求做得最大,但求做得最精。"园区管委会主任表示,"让每一份迭部特产都能体现我们的用心。"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城,产业发展的故事正在以特有的节奏书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一步步让家乡特产走出大山的坚持。或许,这正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务实之道。

世界的扎尕那 邂逅”石匣子”里的人间秘境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大景区,在这座藏语意为"石匣子"的天然石城中,领略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地质奇观,感受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这片"世界户外天堂"的生态之美。扎尕那大景区位于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的益哇乡,总面积38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迭山主脊光盖山石峰如巨型宫殿般巍峨矗立,三面秀峰环拱成天然城墙,将东哇村、桑拉寺院等"四村一寺"环抱其中,构成一座完整的"石城"。采访团沿着洮叠古道走进石城"后门"——一道由石山断裂形成的狭道,只见百米长的峡谷内,两面岩壁垂直挺拔,小溪悬泻而下声响如雷,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为世界级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扎尕那的生态多样性令人称奇。这里地处高寒草原、温带草原与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带交汇处,植被覆盖率高达87%,林地占比58%,牧草地占30%,耕地仅占8%,垂直梯度景观与水平地带景观交相辉映。随行向导介绍,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18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包括大熊猫、羚牛),Ⅱ级保护动物30种(如蓝马鸡、绿尾虹雉),中国特有动物22种,是青藏高原边缘的"生物基因库"。在仙女滩草甸,茵茵绿草如毯铺展至山脚下,藏式踏板房聚落点缀其间,炊烟与云雾交织成画。当地村民介绍,这种将山、林、草、地、水与民居完美融合的布局,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共生的结晶。而在那黑卡牧场,成群的牦牛在坡地觅食,远处的洛克之路蜿蜒伸向天际——这条因美国探险家洛克百年前探访而闻名的路线,如今已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必打卡地。扎尕那既是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也被美国权威旅游杂志评为"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还荣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故事,每一片草原都在延续文明。当夕阳为光盖山石峰镀上金边,采访团结束了当天的探访。这座集自然奇观、文化遗产与乡村风情于一体的秘境,正以其独特的"石匣子"生态,向世界展示着青藏高原边缘的生命力与文化韧性。

走进玛曲:守护黄河上游湿地 见证草原生态复苏

【搜罗甘南7月12日讯】7月12日,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继续在玛曲县的探访之行,实地见证黄河上游湿地生态保护的成果,感受这片"中华水塔"的永续活力。阿万仓湿地水草丰美,黄河支流在此蜿蜒形成网状水系,宛如大地镶嵌的蓝色绸缎。作为黄河上游核心水源涵养区,这片湿地每年为黄河源区补给总径流量的58.7%,是维系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在湿地生态监测点,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了近年来的保护成果。针对曾长达200公里的沿黄沙化带,当地创新采用"整地+植灌+草方格+人工种草"的综合治理模式,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2022至2023年间已修复河岸沙化带2.11万亩。2023年实施的G345沿线生态修复工程,更让1.1万多亩植被重焕生机,6万米围栏有效阻断了人为破坏。"以前这里沙子能埋到膝盖,现在连鼠兔都少了。"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专业捕鼠队生物防治与人工捕杀结合(日均灭鼠800只),以及9条支流专职河长的常态化巡河,阿万仓湿地已从局部退化转向整体复苏,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成为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的乐园。在治理示范区,曾经的流动沙丘已被整齐的草方格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沙生植物抽出新绿,与远处悠闲觅食的河曲马群牛群构成和谐画面。从阿万仓湿地的网状水系到河曲马场的绿毯草原,采访团一路见证着玛曲作为"黄河蓄水池"的生态密码。这片藏语意为"黄河"的土地,正以系统治理与全民参与的模式,让"中华水塔"永续东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着生动范本。(图文:陈林)

玛曲河曲马场 感受”中国三大名马”文化魅力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实地探访这座承载着格萨尔王史诗记忆的“黄河明珠”,近距离感受“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的独特文化魅力。河曲马场距玛曲县城仅12公里,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草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藏语名为“玛麦玉龙松多”,曾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少年时期的活动中心,千年传奇故事在此代代流传。在河曲马场综合科科长杨永明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近距离观察了河曲马群。这些曾随格萨尔王统一岭国的“战神之驹”,如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专属保种繁育基地焕发新生。“河曲马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专项保护的马种,从四类提升到二类保护历经数十年科研攻关。”杨永明介绍,通过科学改良,河曲马现存种群数量与体质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采访过程中,不少媒体代表还体验了射箭、骑马等特色活动,亲身感受“天马行空”的草原豪情,沉浸式领略马背上的文化韵味。这片地处黄河与黑河交汇处的湿地草原,不仅坐拥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更孕育着多彩的藏民族文化。作为川甘两省交界的生态屏障,河曲马场正以“湿地+文化”的双重魅力,成为甘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图文:陈林)

探访碌曲:从石林星空到湿地佛国 感受高原魅力

【搜罗甘南7月11日讯】 7月11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开启碌曲县的行程。夜宿则岔石林、共舞篝火晚会,晨访尕海湖探秘生态密码,午后徜徉郎木寺触摸文化根脉,一日行程串联起高原的自然奇景与人文瑰宝。则岔石林夜色中的则岔石林,是一片星空与灯火交织的秘境。山谷中的星空屋,以透明穹顶设计将高原夜空引入室内,躺在床上便可仰望银河横贯天际,耳畔则是则岔河穿石而过的潺潺水声。夜幕降临后,一场充满藏乡风情的篝火晚会在景区广场举行,当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与游客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欢快的锅庄舞曲翩翩起舞。火光映照下,“羚羊家园”的石峰轮廓更显神秘,格萨尔王劈山开石的传说仿佛在夜色中缓缓铺展。作为集森林、草原、石林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石林近年来通过“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与“党建+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2023年重新开放后,新建的8公里石板路、5公里木栈道串联起“一线天”“灵猿望月”等奇景,19辆电瓶车与观光小火车让游客得以轻松探秘这片硅灰岩石奇观。数据显示,2025年5月以来,景区已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民宿经营、特产销售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4.2万元。尕海湖清晨的尕海湖,薄雾如纱笼罩着湖面,黑颈鹤舒展翅膀掠过水草,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作为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这片58150公顷的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塔”,蓄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的尕海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环湖漫步时,采访团看到监测人员正在记录水鸟数量,据介绍,这里每年稳定栖息着约3万只水鸟,其中黑颈鹤数量保持在80只左右,黑鹳约150只,成为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蓝色的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我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它。”当地环保工作者的话,道出了尕海湿地保护的初心。这片湿地不仅滋养着374种植物、94种湿地动物,更通过泥炭资源储存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远处的草原上,牧民们自发组成的巡护队正在巡逻,他们与专业监测人员共同构筑起湿地保护的防线。郎木寺午后的郎木寺,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赛赤寺院的金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座位于甘青川交界的小镇,既是地名也是寺名,藏语意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的赛赤寺院,历经260余年风雨,拥有5座经堂、27座佛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沿着转经长廊行走,手持转经筒的信众与举着相机的游客擦肩而过,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在小镇的街巷中,独特的多语言环境令人印象深刻。当地商户能用英语、法语与外国游客流畅交流,藏语、汉语、四川方言交织耳畔,彰显着这座“中国魅力名镇”的国际化气质。登上猛虎山远眺,四面环山的峡谷盆地中,青松与野花相映成趣,溪水潺潺间,偶尔可见外国游客写生作画。这座海拔3480米的小镇,已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探寻“香巴拉净土”的秘境。从则岔石林的星空到尕海湖的晨雾,从篝火晚会的欢歌到郎木寺的经声,碌曲县用一天的行程,向海外华文媒体展现了青藏高原东端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正如当地谚语所言:“洮河水滋养土地,信仰守护心灵。”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故事。(图文:陈林)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