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C
Toronto
星期二, 17 12 月, 2024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搜罗网

726 POSTS
0 COMMENTS

探访嵩岳寺塔:何以为“塔王”?

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上下浑砖砌就,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外形刚健而秀丽。作为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嵩岳寺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从建筑布局到整体造型,再到细部雕饰,嵩岳寺塔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因其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嵩岳寺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桥摞桥”河摞河”探秘开封“城下之谜”(视频)

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采访团走进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探秘开封的“城下之谜”。据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霍蕾介绍,州桥修建于唐朝,历史上因战乱和黄河泛滥,多次被泥沙掩埋。如今,开封城下埋藏着自战国以来的6座古城,形成了“城摞城、桥摞桥、路摞路、河摞河、年代摞年代”的立体叠压型城市奇观。

探访“只有河南” 感知中原厚重文化

在黄土之上探寻根脉传承,在《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与帝王相遇,在《幻城》剧场听先贤低语……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知中原厚重文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内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作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中原文化为基调、以科技为基石,通过“声”“光”“电”“画”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极具感染力的观剧旅游新体验。其中,《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以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为故事发生场地,通过不同时代人物的灵魂相遇,讲述王朝更迭与文明不息的故事,虽然只有两个演员却让参观者体会到了千军万马的震撼;《幻城》剧场通过演绎中原大地王朝的更迭和中原人杰地灵的风采,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变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行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每面夯土、每个棋局、每个大院……不只是入戏的道具,更是故事里的演员,而穿行其中的参观者代表扮演的也不只是看客,而是中原厚重文化的传承者。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碰撞,古今文明的绵延,让参观者深受触动,这也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故事讲述的意义。据了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仅2023年全年超1200万观剧人次,其中85后游客占比85%,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国外游客已超50国。

探访“只有河南” 感知厚重灿烂的华夏文明(视频)

黄河、黄土、麦子……这是代代中原人千百年来对脚下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谊。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1个剧场星罗棋布,各有不同。15米高的夯土墙,留住5000年的时光;百亩麦田里,上演着四季流转、生生不息的悲欢离合……每个大院、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步梯,都体现了厚重的艺术形式,还有对历史、文化、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时间和空间仿佛相互折叠,置身其中能“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厚重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开封州桥遗址实探北宋繁华

仙鹤振翅、海马腾云、祥云缭绕……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州桥及附近的汴河遗址,实探北宋繁华。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东京梦华录》里有“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的描述。州桥是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过北宋水运的繁华。《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方即在州桥。王安石也曾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的诗句回忆自己在州桥之上追光踏月的岁月。北宋之后,州桥历经重修改建。“州桥明月”也曾成为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之一。然而,随着黄河泛滥导致汴河淤塞日渐严重,明朝崇祯十五年,一场洪水过后,州桥被淤埋于地下。州桥及汴河遗址,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开封“桥摞桥,路摞路”现象。作为大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华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2023年3月28日,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化身“大宋官员”  海外华媒人士与“包拯”共破“千年悬案”

一夜之间,为何开封城面价离奇飞涨?官府几十架磨面盘车为何同时损坏?面商囤积的货源又从何而来?10月24日,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开封府全息沉浸互动剧场,与“包大人”一起破解“闸口盘车案”。《闸口盘车案》是开封府全息剧场推出的首个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依托全息立体成像、裸眼3D视效、虚拟现实交互等科技,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双重时空中,体验东京梦华的繁华盛世,经历刀剑往来的惊险对战,也见证青天明月的公正公义。台上,真人演员与数字“包大人”同台竞技,探案过程充满未来感与科幻色彩;台下,华文媒体人士化身“大宋官员”,与“包拯”一起亲历案件始末,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层层解谜揭开真相,最终一起同签决断案件。“不游开封府,枉来汴梁城。”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天下首府”,曾有三位皇帝在此担任开封府尹,还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

不止一倍震撼!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2024年10月23日晚,在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内,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表演,呈现出“双倍震撼”的“火树银花”场面,寓意驱疾避祸和百家安宁,亦展现出中国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火壶展演,表演者需身着防火服,将烧好的木炭放入两边的铁网,通过上下抖动铁网产生火花,热烈的火光与灵动的壶影交相辉映。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匠人需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炽热的铁水被打向高空,使其在瞬间绽放成万朵绚丽“铁花”,化作“满天繁星”,宛如星河倾泻。

开封探秘“城摞城”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这是早年流传于古都开封的一句民谣。那么,开封城下究竟埋了几座城?10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开封城墙景区进行实地探访。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千百年来,这座古城兴也黄河、衰也黄河。在位于开封城墙景区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该馆通过裸眼的3D动画将城墙楼阁、黄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生动讲述了开封多次在黄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的历史。马道,即古代行人和车马登上城墙的斜坡通道。2000年,在开封大梁门城楼北侧一段城墙地下,考古人员发现一层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古马道遗址。通过发掘,又发现了埋藏深度和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层古马道。据讲解人员介绍,现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墙马道为第一层马道,即清道光年间(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开封古城墙。其下叠压的第二层马道,始建于1840年,建成一年后开封遭遇特大洪水围城,毁于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层古马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城摞城”“墙摞墙”“马道摞马道”是开封城多次被淹重建的生动注解。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河、泥沙之中。同时,大量考古证明,开封城墙之下叠压着唐宋明清多个时期的城垣建筑,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特例。(摄影:搜罗传媒王睿琳)

秋霜造就菊城花,“汴”地黄花又逢君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好时节,很多人会在这一天去赏菊花。10月23日,时值霜降,“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赏菊、拍菊花。绚丽盛放的菊花、美轮美奂的造景艺术与空气中弥漫的菊香相互晕染,让海外华文媒体团一行如徜徉在菊花海洋。开封是著名的八朝古都,也是中国菊花名城,其菊花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对菊花的普及达到新高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宫廷内外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由此可见,在当时,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开封的菊花节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东京汴梁的重阳菊会,堪称中国最早的菊花花会。从1983年起,开封每年秋天举办菊花节会,邀请海内外游客共赏菊花。如今,开封菊花文化节的节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知名度日益扩大,已成为展示开封形象的鲜亮名片,吸引海内外游客漫步开封,感受“汴”地黄花的独特韵味。(摄影:搜罗传媒王睿琳)

开封桥梁“博物馆” 铸就大宋文化纽带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都开封拥有十分耀眼的光芒。在这里,“六河连五湖”,编织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乡画卷。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贯通龙亭湖、包公湖两大风景区。御河之上,共有11座桥梁横跨,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宋代桥梁“博物馆”。据了解,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在这里,“六河连五湖”的水系如同灵动的血脉,而桥梁则是连接古今的纽带。它们串联起大宋文化的点点滴滴,让人们领略到大宋文化的博大精深。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