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C
Toronto
星期六, 21 12 月, 2024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搜罗网

726 POSTS
0 COMMENTS

走进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10月28日,参加“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了解中国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历程,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位于长沙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以其为依托成立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海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创始人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该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各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水稻示范推广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美国、日本等都认为不仅杂种优势不强且制种是无解难题,进而放弃了研究,杂交水稻成为谁都不敢轻易触碰的世界难题。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中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十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2021年10月18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达到1603.9公斤。“当时的袁隆平只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却以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发起向经典遗传学的挑战。”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师黄大辉表示,如今杂交水稻已在中国国内推广100多亿亩,增产10亿吨,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在国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杂交水稻现已在70多个国家试种和推广,10个国家实现商业化应用,年均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地处长沙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合作。在非洲,他们以马达加斯加为中心,拓展尼日利亚、安哥拉、几内亚、肯尼亚等国,形成了杂交水稻全产业链,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和品种在非洲的本地化,为非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非洲进行试验示范,如今已经累计推广面积达到8万公顷,平均产量超过7.5吨每公顷。”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国际部、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萍介绍,中国杂交水稻在大部分非洲国家都体现了耐淹、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的优势。目前,他们已与多家马达加斯加企业进行合作经营,也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来调动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  同样地处长沙的隆平高科,自1999年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推动农业技术人才本土化。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刘法谋表示,公司已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地区)培训10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才,为各国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湖南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们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用实际行动将“全球稻香”的梦想变为现实。从长沙上空俯瞰,地处浏阳河东岸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宛若秋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馆,拥有8000多件藏品、6000平方米陈列区,将中国千年的稻作文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娓娓道来。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表示,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是当代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希望该馆能成为让更多人了解袁隆平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一个窗口。(完)

“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启动

10月28日,“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启动。未来几天,来自南非、埃及、马达加斯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将通过实地走访,对外讲述中国对非合作的长沙之为和精彩故事。  长沙在中非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非洲的交流源远流长。42年前,长沙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牵手”结好,成为中非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1998年,5万件长沙窑瓷器从唐朝“黑石号”沉船中打捞而出,揭开一千多年前长沙与非洲经贸交往的古老往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长沙不断探索对非深度合作新路径、新机制,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近3年,长沙对非贸易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37%,已全部覆盖到非洲的53个国家和地区。  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出海非洲的代表性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地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和感受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探寻当地加快打造对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长沙机遇”。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并为采访团授旗。陈澎表示,中新社是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方面军,海外华文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期待通过大家的镜头和笔头,全方位向海内外讲好长沙对非交流合作的精彩故事,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家关注长沙、创业长沙、投资长沙。中国新闻社编委唐伟杰说,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正与非洲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对非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中新社将携手海外华文媒体,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长沙故事。为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深化与世界各地联系,多年来,中国新闻社持续定期组织海外华媒高层来中国大陆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自2012年以来,已有10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记者受邀来到湖南各市州采访考察。本次活动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主办,长沙国际传播中心、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承办。(完)

“海外华文媒体”探寻“中华第一枣乡” 沉浸式体验枣文化(视频)

10月26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素有“中华第一枣乡”之称的新郑,在以“枣”为主线的红枣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枣文化”,探寻一颗枣的“前世今生”。据介绍,该馆共占地15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早在1978年,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碳化枣核,印证了新郑8000年的种枣历史。据该馆讲解员介绍,因独特定位,慕名而来的游客量,每年约有30万人次。

共鉴中原科技新风貌

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郑州持续探访,共鉴中原大地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与崭新面貌。当日,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郑红枣博物馆内,一场红枣文化之旅被开启。从红枣的古老起源追溯,到现代红枣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技术创新,红枣的多元价值得以全方位诠释。近年来,“好想你”凭借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创新,巧妙地将红枣产业的各个链条紧密联结,其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稳占一席,更扬帆出海,远销海外。随后,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来到郑州航空港区。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凭借卓越的区位与政策优势,传统产业稳步升级,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已跃升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先进医疗器材、医学检验检测、合成生物以及数字健康这五大产业格外引人注目。目前,中原医学科学城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五链”深度融合,已初步形成了集“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于一体的“五医”循环发展模式。在龙芯中科中原总部,前沿科技的非凡力量被充分展现。作为国内CPU行业的领航者,龙芯中科凭借其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杰出贡献,收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23年11月,龙芯中科中原总部盛大揭牌,这不仅为“河南芯”在新科技浪潮中的奋勇争先增添了强大驱动力,更为其稳健前行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与支撑。在郑州国际陆港,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蔚为壮观。据介绍,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国际内陆大港要求,到2024年底,郑州国际陆港规划将建成核心功能区,具备国际班列开行能力;到2025年,将实现关铁融合、区港一体、资源集聚,支撑保障国际班列开行量达到5000班次,建成后将具备中欧班列年发运“万列千万吨”的承载能力。 

黄帝故里拜轩辕:老家河南,我们来了!

“老家河南,我们来了!”10月26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共同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相传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他的功绩为中华民族的绵延永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中华人文始祖。郑州新郑,是黄帝出生、建都、创业之地。文献记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时至今日这里仍能找到许多与黄帝有关的文化遗存: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几千年来黄帝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炎黄子孙也用袅袅香火铭记着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炎黄子孙于中国农历“三月三”在河南新郑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自2006年以来,吸引数以万计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

探访新郑黄帝故里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

深秋时节,中原大地景色宜人。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古籍记载,新郑古称有熊国,曾是黄帝的都城。黄帝在此地接受封地,居住在轩辕丘,因此得名轩辕,并成为后世敬仰的尊号。时至今日,新郑依然保留着众多与黄帝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如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等。黄帝故里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便已建有祠堂,历经沧桑,至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得以修葺,并在祠前修建了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更是在祠前立下“轩辕故里”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始祖。如今,景区从北至南依次分“天、地、人”三大板块,整体布局突出“中华民族之根”的主题。其中,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黄帝故里祠区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中华姓氏广场区设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三月三、拜轩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自春秋时期便已开始,并绵延至今。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故里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祭先祖,弘扬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拜祖文化,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故乡。

“走进手机里的画面” 探秘“千年古刹”少林寺

“在手机上刷到那么多少林寺的图片,终于在这里见到实物了!”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国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功夫展演现场,少林八段锦、硬气功、兵器等招式行云流水,武僧们刚柔并济,展示了中国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中国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禅武合一理念,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少林文化爱好者、习练少林功夫者约1亿人,仅海外就约有6000万人。

探访独一无二的中国千年古塔——嵩岳寺塔

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中国现存最早的塔……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千年古塔——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登封市文物局工作人员李志强介绍,该塔因其“外十二边形、内八边形”的独特建筑布局以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华夏第一塔”。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登封嵩山,探访“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少室阙,感受这座历经千年的古代建筑瑰宝所蕴含的历史韵味。少室阙,坐落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的少室山下,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它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中国地面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阙”类建筑之一。据工作人员介绍,少室阙以青石垒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其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而立,宛如一扇象征性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少室山庙的神秘世界。阙身前后的石块上,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赛马、蹴鞠、斗鸡、马戏等60余幅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马戏图上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则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奔时的壮观景象和马戏的高超技艺。少室阙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少室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搜罗传媒王睿琳)

行走少林 感受中原“武林风”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少林寺内,武僧们身姿矫健,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拳脚交错间刚柔并济,充满力量与美感,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少林寺武僧团,其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少林寺僧兵。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少林僧兵以其精湛武艺赢得广泛赞誉。1987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武术队,并于1989年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一直以来,少林功夫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风靡世界。截至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已先后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