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C
Toronto
星期日, 19 10 月, 2025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搜罗网

1246 POSTS
0 COMMENTS

丝路华媒莆田探访:赏木雕运河风华 品木兰陂千年智慧

【搜罗网莆田10月16日讯 】连日深耕莆田文化探访的50余家丝路华媒代表,先后走进莆田市美术馆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创作现场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在指尖匠心与千年水利智慧中,感受莆田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独特魅力。在莆田市美术馆内,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创作现场一派忙碌而专注的景象。数十位木雕匠人围站在超长木料旁,手持刻刀、凿具细致雕琢,木屑轻扬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池、桥梁、市井、航运等场景已初现轮廓——既有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摇曳,也有北方码头的商旅往来,人物神态、建筑细节皆力求还原历史风貌。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件作品选用优质硬木,集结“仙作”木雕技艺骨干力量,耗时已超两年,旨在以立体木雕形式呈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走近细看,匠人指尖下的船帆纹路清晰可辨,市井人物的衣袂褶皱富有动感,运河两岸的树木枝叶层次分明,传统榫卯与浮雕、透雕技法的融合,让静态木雕仿佛涌动着运河的千年水运活力,令人直观感受到“仙作”工艺的精湛与中华大地的人文脉动。离开美术馆,华媒代表们前往莆田木兰陂,探访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站在陂首远眺,石筑堤坝横卧木兰溪上,将溪水巧妙分流,滋养着沿岸万亩农田。据随行讲解员介绍,木兰陂始建于北宋,由李宏主持修建,采用“筏型基础”等独特工艺,历经千年洪水冲刷仍稳固如初,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木兰溪,作为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戴云山脉,横贯莆田中南部,流经仙游县、城厢区等多地后注入兴化湾,105公里的干流与1732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滋养着莆田这片土地。而位于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的木兰陂,如一架横卧溪面的“钢琴”,以200多米的长度,成为流域内最耀眼的水利印记。沿着陂岸漫步,可见堤坝上的石刻纪年与碑记,记载着历代修缮与保护的历程;周边的引水渠系纵横交错,稻田绿意盎然,生动展现着“水利兴则农业兴”的千年智慧。俯身触摸斑驳的石体,能清晰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水流过陂闸的潺潺声,更似在诉说着这座水利工程滋养一方百姓、见证莆田农业发展的悠久故事。从百米木雕再现的运河文明,到千年木兰陂承载的水利智慧,当日的莆田探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深切体会到地方文化的多元与深厚。

品木作之韵 闻沉香之雅 解码中华传统文化

【搜罗网莆田10月16日讯 】参加“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的50余家丝路华媒代表,走进仙游县,先后参访三福博物馆与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在红木家具的古典匠心与沉香的千年韵味中,沉浸式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当代活力。三福博物馆6000多平方米的展馆以“起源、发展、传承”等五个篇章为框架,以红木为核心载体,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结合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呈现中国家具文化的千年脉络。馆内既有复刻的明式家具十六品——尽显王世襄先生所誉“简练、淳朴、典雅”等经典特质,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作品;既有传统榫卯结构的直观展示,也有区块链溯源系统的技术演示,全方位展现“仙作”工艺的守正与突破。作为“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馆内藏品还承载着文化外交使命:三福集团的红木家具多次作为国礼赠予俄罗斯、新西兰、埃及等多国元首,2014年赠塔吉克斯坦总统的《明式交椅》、2016年赠普京的《明式罗锅枨圆包脚方桌》等作品,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驻足明式圈椅前,轻抚扶手流畅弧度、细观榫接精妙细节,不禁叹服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精湛工艺,堪称西方造物体系中罕见的智慧结晶;漫步国礼展区,更能深切感受到这些红木家具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指尖名片”,值得向海外广泛传播。据博物馆讲解人员介绍,仙游红木家具高端产品已占据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大师工作室+职业院校”培育的年轻匠人,正以现代审美重构古典美学,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中国仙游沉香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集各大沉香产区产品于一体的民间综合博物馆,这里既是沉香文化的“收藏库”,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体验场”。在沉香历史全息投影区,光影变幻间,全息技术生动还原了沉香从古代御用珍品、文人案头雅玩到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演变历程,更将沉香“因伤结香”的神奇过程具象化,让“木中钻石”的诞生故事直观呈现。在沉香形成展示区,图文解说、实物标本与多媒体互动装置相得益彰,顺着沉香树“种植—受伤—结香—采收”的生命周期脉络探寻,方能真正理解每一块沉香都是自然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珍宝,其“因伤而生”的特质,更藏着令人动容的自然智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沉香不仅以香气承载文化,更兼具药用价值,作为古人防疫疗疾的佳品,其“香药同源”的特性,正是中国传统香文化“养命”理念的生动体现。此外,代表们还参观了“初识沉香”“沉香艺术”“香具荟萃”“沉香文玩”四大展区,系统梳理沉香的药用价值、分布知识与艺术魅力;步入香空间体验区,清雅香气萦绕鼻尖,瞬间缓解行程疲惫;在手作体验区亲手制作粉香,更将这份独特的“仙游记忆”具象化,留存于心。此次仙游探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希望更多海外受众透过这些文化载体,读懂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瓜州锁阳城:戈壁之上,丝路之间的千年坐标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戈壁中,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城静静矗立,它便是有着“丝路咽喉,中华锁钥”之称的锁阳城。这座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的古城,不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丝绸之路上留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藏着千年风沙也吹不散的文明印记。锁阳城的“锁”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作为古代瓜州的治所,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军事重镇。漫步遗址,周长近10公里的城墙虽已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残高最高处达10米,夯土层清晰可辨,仿佛还能听见戍边将士的号角声在城垣间回荡。城内街道、官署、寺庙、民居的遗迹依稀可寻,尤其是西北角的“塔尔寺”遗址,残存的佛塔基座与壁画残片,印证着这里曾是丝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时也曾在此驻足。除了军事与宗教价值,锁阳城还藏着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城东南的“唐瓜州水利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唐代农田水利系统之一。古人利用疏勒河支流,修建了干支斗渠,将戈壁改造成万亩良田,如今遗址内的渠道痕迹仍清晰可见。这种“因势利导”的水利技术,不仅支撑了锁阳城的繁荣,更成为丝路沿线农业文明的典范,难怪这里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锁阳城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夕阳下,黄土城墙被染成金红色,与远处的戈壁、雪山构成一幅苍凉而壮美的画卷。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在诉说着丝路商队的驼铃声,每一块城砖都记录着中原与西域的文明交融。它像一把“锁”,锁住了千年的历史;更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打开丝路文明的厚重篇章。

丝路华媒湄洲岛参访:赏海岸风情 品文化盛宴

【搜罗网莆田10月15日讯 】从“鹅尾夕岸”的海岛景致品鉴,到非遗“打铁花”与抗倭主题场景剧的沉浸式体验,来自全球五大洲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 56 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们深度感受湄洲岛的自然韵味与文化内核。在网红打卡点“鹅尾夕岸”,虽当日落日被云层轻掩,少了“熔金铺海”的璀璨盛况,却为这片海岸赋予别样朦胧诗意。米金色的石英砂沙滩踩上去松软如棉,海浪轻拍岸滩发出柔和声响,咸湿海风拂面而过;落日余晖透过云隙洒向海面,化作细碎银红斑驳的光影,远处礁石群在暮色中宛如水墨画般意境悠远,“云锁斜阳”的景致引得代表们纷纷驻足拍摄。大家或漫步沙滩、或交流见闻,用镜头记录这份独特的自然之美。随后,华媒代表们转场至《缘起湄洲》专属演出场馆,开启文化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场馆中央熔炉率先燃起烈焰,非遗“打铁花”表演正式登场。非遗传承人手持工具,将千余摄氏度的铁水奋力击向夜空,高温铁水瞬间炸裂,化作漫天金红交织的火花,如星河倾泻、似烟花绽放,在夜色中勾勒出震撼人心的光影画卷。据介绍,“打铁花”起源于宋代,最初用于祭祀祈福,是中国北方民间传统非遗技艺,如今已成为展现中华民俗魅力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展现了中华匠人的勇气与智慧;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韧性与活力,对“传统如何在当代活起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场景剧《荡寇风云》以明代湄洲岛军民抗击倭寇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实景搭建的古战场、演员们饱含张力的演绎,配合灯光与音效的沉浸式渲染,生动还原了当年军民并肩御敌、浴血奋战的岁月——倭寇袭岛时的浓烟、渔民与士兵的呐喊、将领挥剑冲锋的坚毅身影,将现场观众瞬间带回数百年前的烽火时光。当剧情推进到军民齐心协力收复失地、守护家园的高潮时,现场响起自发的掌声。剧中中华儿女“宁死不丢一寸土”的坚定信念极具感染力,让人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深厚内涵;这种将地方历史与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既真实又富有冲击力,比文字记载更易引发情感共鸣,也让自己明晰了妈祖文化中“护国庇民”精神的历史根源。此次湄洲岛专场参访,让丝路华媒代表们收获颇丰。代表们纷纷表示,不仅近距离感受到福建海岛的多元魅力,更深刻触摸到中华文化“守正创新”与“家国同心”的深层基因。

探寻妈祖文化 联结两岸情牵世界

【搜罗网莆田10 月 15 日讯】 10 月 15 日,来自全球五大洲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 56 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来到莆田湄洲岛,探访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沉浸式感悟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天妃故里遗址公园是承载妈祖诞生记忆的重要场所,园内妈祖诞生地的复原场景,仿佛将时光拉回千年之前。工作人员向华媒代表们生动讲述了宋初女子林默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传奇故事,让众人清晰了解到这位平凡女子如何凭借高尚品德,逐步升格为万民敬仰的 “海上女神”。一场精彩的民俗演出,生动再现了妈祖信俗中的祈福仪式,灵动的舞姿、庄重的氛围,引得在场媒体代表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瞬间。而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祖面,更让大家在味蕾的满足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 面中蕴含平安寓意的配料,正是妈祖文化 “慈爱济世” 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如果说天妃故里遗址公园让代表们触摸到了妈祖文化的起源,那么妈祖源流博物馆则为他们打开了理解这一文化的历史纵深。这座拥有 7 个主题展厅的博物馆,通过 400 余件珍贵文物、三维动画等多元展示形式,系统且完整地呈现了妈祖文化从 “诞降行善” 到 “四海共仰”...

戈壁上的古今对话:瓜州雕塑长廊的艺术回响

乘车行驶在榆林大道上,戈壁瀚海间的雕塑群渐次铺展,这处2024年新晋的国家4A级景区,正以荒野艺术之名,诉说着丝路大地的千年故事。自2016年首座雕塑落成以来,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成为跨越古今的文化地标。被誉为“镇廊之宝”的《大地之子》最为动人。这尊由董书兵创作的红砂岩巨婴,以15米长的身躯蜷缩于戈壁,酣睡的面容与苍茫荒野形成强烈对比。它既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古老哲思的诠释,也暗含着对生命与自然共生的敬畏,让每一位驻足者心底涌起温情与感慨。不远处的《无界》则勾勒出虚实交织的梦境。60米长的白色钢管以榆林窟盛唐建筑为蓝本,搭建出漂浮于戈壁的宫殿轮廓,日出日落时光影流转,宛如海市蜃楼。它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恰似丝路文明跨越时空的延续与对话。风过之处,《风语者》便奏响自然的旋律。128组钢管构成外方内圆的空间,呼应“天圆地方”的智慧,风拂过时碰撞出的清脆声响,在旷野中久久回荡。这尊融合视觉与听觉的雕塑,让风成为历史的诉说者,娓娓道来丝路过往。《汉武雄风》则尽显豪迈气魄。汉武帝胸像以祁连为躯,目光如炬,脚下石块诉说着“列四郡据两关”的功绩,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仿佛在眼前展开。而《跨越祁连》的卡通造型活力满满,象征着张骞、霍去病等先辈开拓丝路的无畏精神。旷野深处,《戈壁方舟》宛如从时空裂隙中驶来的秘境载体。金属与混凝土构筑的船身线条粗粝,斑驳肌理似被风沙镌刻过千年痕迹,船头朝向丝路古道的远方,既像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破浪前行,又似在守护着戈壁的寂静与辽阔。它将“丝路即舟楫”的隐喻具象化,让旅人驻足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商队穿越沙漠的坚韧,也能感受到现代艺术对丝路精神的全新注解。如今,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日渐完善,星空摄影、骆驼骑行等体验让艺术之旅更添乐趣。在这片丝路咽喉之地,雕塑与戈壁共生,历史与现代交融,每一尊作品都是跨越千年的对话,等待旅人聆听与共鸣。

阿尔金山下的时光废墟:博罗转井的重生密码

阿克塞县南边近三十公里的戈壁深处,阿尔金山的风终年掠过3.2平方公里的"青色墩台"——这是"博罗转井"的原意,如今它以影视基地的身份重获新生。从热闹的自治县老城到废弃的废墟秘境,再到国家4A级景区,这座小镇藏着戈壁与时光的双重密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博罗转井因成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而兴起。居民在此建起学校、医院、俱乐部,红砖墙上的标语勾勒出戈壁新城的轮廓,鼎盛时被称作"戈壁小香港"。但高海拔的严寒终让这座城在1998年迎来整体搬迁,只留下空荡的街巷与沉默的建筑。2015年,电影《九层妖塔》的取景让废墟重获关注。如今踏入基地,锈蚀的钻井架仍保持着挺立姿态,输油管道上"石油工人一声吼"的褪色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的热血。最惊艳的是那些"被风吻过的房子":含铜矿物氧化出的湖蓝墙面,风蚀成油画质感的红褐屋体,在戈壁背景下像打翻的调色盘。倒插的公交车、残破的坦克模型等影视道具,与原生废墟交织成奇幻场景。背靠雅丹地貌的小镇,有着天然的科幻滤镜。日落时分,夕阳将雅丹染成金红,钻井架的影子在地面拉成巨型十字架,宛如外星片场。夜晚无光污染的星空下,银河清晰地铺在废墟上空,让人恍惚置身"地球最后的废土"。入口处的石油食堂里,手擀面与羊肉垫卷子的香气,为苍凉增添了烟火气。从生存之地到影视秘境,博罗转井的每道裂痕都藏着故事。当无人机掠过"井"字形街巷,红砖墙与彩色废墟在戈壁上铺展,昔日的生活痕迹与今日的影视传奇在此重叠。这座阿尔金山下的废墟,早已超越了景点的意义,成为时光与风沙共同创作的永恒作品。

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将访华

在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提问:中方刚刚发布了加拿大外长阿南德访华消息。能否介绍此访有关背景和中方期待?林剑: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将于10月16日至17日访华。此访是阿南德外长今年5月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也是继两国总理上月在联大期间会见、两国外长今年7月在马来西亚会见之后,中加之间又一高层交往。王毅外长将同阿南德外长就中加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今年是中加建交55周年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方一贯主张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中加关系,期待通过此访同加方加强战略沟通,推进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推动中加关系不断改善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加拿大政府网在10月10日也已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对此行表示了期待:In China, Minister Anand will meet with China’s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

 10月14日,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谢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肖华鑫主持。本次论坛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的,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承办、华人头条执行。来自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56家丝路华媒代表等参加论坛。论坛以“数智赋能华媒 创新驱动变革”为主题,围绕如何在数智时代深化媒体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面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交流研讨。张彦在致辞中指出,海外华文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发挥海丝、华侨等优势,与广大华文媒体携手合作,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数智赋能,鲜活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进一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掘福建容山纳海、会通中外的文化禀赋,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进一步拓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福建路径;凝侨心、汇侨智、聚侨力,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搭设增进中国与世界友谊的桥梁。谢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叙事资源与思想智慧。华文媒体应从具体实践中提炼主题、用感人案例传递理念、以共情叙事打动人心,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发展故事与文明故事,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认同中国理念、借鉴中国智慧。同时善用技术赋能,深化全球华文媒体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渠道共建与行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与地域隔阂,让真实、立体、全面的华文之声借助技术之翼,传得更远、扎得更深、影响更广。马来西亚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主席张聪在致辞中表示,海丝华文媒体应继承丝路精神,在数智时代积极转型,善用AI与数字技术提升内容质量与传播效率,推动内容共享与合作网络建设。她呼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讲述共商、共建、共享的精彩叙事,呈现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案例,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力量。论坛开幕式上,菲律宾世界日报、澳大利亚澳视传媒、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韩国新华报4家华文媒体与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签订共建“丝路华媒协作网资源数据共享库”战略合作框架,希望依托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的丰富的资源,为全球华文媒体提供一个高效、智能、开放的媒体内容共享库,深度挖掘福建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优秀实践案例及成果,并通过自有渠道进行内容发布,为讲好福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分别围绕数智时代华文媒体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展开深度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新以“增强国际传播共情力”为题,阐释如何以情感共鸣提升传播效能。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浩就“AIGC趋势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展开论述,揭示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的前景。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杨文田、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分别从不同地域视角探讨“数智时代的华媒担当”,强调华媒在传递中国声音中的角色与责任。腾讯云传媒行业高级顾问姚庆辉则聚焦“海外传统媒体商业化路径和新技术方向”,分享传媒业态转型的实践思考。论坛期间还将展开文旅推介及主题分享和海丝华媒福建行活动,华媒代表将走访湄洲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莆田双福村等地,探寻妈祖根脉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城乡新貌,并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如何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沙峡金波:多坝沟胡杨的生命史诗

在阿克塞的沙海深处,多坝沟胡杨峡如一幅被时光雕琢的油画,将沙漠的苍茫与绿洲的灵动熔铸为西北大地的独特印记。这条西接库木塔格沙漠、北邻敦煌湿地的峡谷,7公里长的沟壑间藏着戈壁最动人的生命奇迹。秋日的胡杨峡是色彩的盛宴。野生胡杨沿峡谷错落分布,或扎根谷底溪流边,或挺立沙崖峭壁上,叶片由绿转黄再染金红,层层叠叠如燃烧的火焰。红柳的嫣红、芦苇的苍劲与梭梭的深绿点缀其间,与松软的沙丘、坚硬的戈壁构成鲜明对比,阳光穿透枝叶洒在溪流上,光影跳跃如碎金闪烁。登高望去,蜿蜒的峡谷如金色长廊,胡杨在秋风中摇曳,宛如守护绿洲的卫士。这片土地藏着岁月的密码。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此回荡,明清戍边的瞭望墩残垣依稀可辨,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与骏马为峡谷添了生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风吹石头跑"的荒芜之地,经二十余年治理,才演变为溪流、胡杨、沙山共存的生态系统。更令人唏嘘的是,峡谷曾见证过鸦片种植的黑暗,如今那些残垣断壁已成为历史的警钟。胡杨峡的魅力更在其反差之美。《东宫》等影视作品曾在此取景,丹蚩王帐的遗迹让这里成为影迷心中的"西洲故土"。驱车穿行峡谷,时而遇峭壁如削,时而见湖水如镜,骆驼在沙坡漫步,沙蜥在石缝穿梭,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触手可及。溪水叮咚与叶声簌簌交织,奏响荒漠的生命乐章。暮色中的胡杨峡最是动人。夕阳为胡杨镀上金边,沙丘的阴影渐次拉长,湖面倒映着天空的霞光。这金黄的林海不仅是风景,更是精神的象征——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恰如这片土地上坚韧生长的希望。从丝路古道到生态秘境,多坝沟胡杨峡用三千年的守望,书写着西北大地的生命传奇。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