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走进甘南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9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今日走进华羚乳品集团,探访这家占据全国牦牛奶粉销量榜首的企业如何以科技创新激活高原资源,在产业链升级与乡村振兴中书写"高原传奇"。作为中国唯一拥有牦牛乳专业研究院的企业,华羚的科研投入令人瞩目:自2005年设立研发中心以来,累计投入超1亿元,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牦牛乳研究院聚焦两大方向:一方面深入提取牦牛乳中特有的共轭亚油酸(CLA)、A2-β酪蛋白等活性物质,应用于特殊医学食品;另一方面攻克脂肪球膜蛋白保留技术,使其"唯甄""菁锐"两款婴幼儿奶粉通过新国标注册,更贴近母乳营养结构。"牦牛乳蛋白质含量达5%-6%,是普通牛奶的1.5倍,免疫球蛋白含量高出3倍。" 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宋礼向记者们说道,基于这些天然优势,华羚已开发出7大系列100余种产品,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到酥油茶,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其中A2-β酪蛋白奶粉和双蛋白营养粉(吸收率提升40%)成为市场爆款,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欧盟、美国等高端市场。面对海外市场严苛的农残与微生物指标要求,华羚构建了"质量+技术+创新"的三维应对体系。集团将HACCP、GMP等国际管理体系融入全流程,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低GI功能性乳品,专门针对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我们牵头制定了两项牦牛乳酪蛋白国家标准。"宋工表示,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华羚正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目前,其产品已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原珍稀营养"的差异化定位在国际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集团与8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未来将重点研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运动营养产品。"比如这款牦牛乳双蛋白营养粉,采用酶解技术将酪蛋白转化为小分子肽,很受健身人群欢迎。"工作人员指着展厅内的产品介绍。从雪域高原到世界舞台,华羚用30年时间证明:民族特色产业完全能凭借科技力量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名片"。华羚的实践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中国高原特色经济的转型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首站走进甘肃夏河,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17名华文媒体代表,在凤岭山脚下的拉卜楞寺开启了藏地文化探索之旅。这座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藏传佛教圣地,以红墙金顶的壮阔建筑群、流淌三百年的信仰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实践,为海外媒体呈现了一幅立体的藏文化画卷。红墙金顶间的“世界藏学府”阴转晴后的天气,让拉卜楞寺的鎏金铜瓦顶在阳光下折射出庄严的光芒。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藏语意为“活佛的府邸”,历经三百年发展,已形成包含6大学院、108属寺的庞大体系。1000多亩的建筑群依山而建,经堂的姜黄墙体与48座佛殿的鎏金装饰交相辉映,500多院白色僧舍如云朵般环绕四周,构成层次分明的藏式建筑奇观。“这里的每一座经堂都是一所学校。”陪同僧人指着闻思学院介绍。作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拉卜楞寺的显密二宗教学体系涵盖医学、时轮、喜金刚等领域,鼎盛时期僧侣达4000人。在印经院,记者们见到了正在拓印的藏文经卷,木刻雕版上的字迹历经百年仍清晰如新。而6.8万余册古籍善本的藏经楼更令人惊叹——其中4万余册已完成整理,实木书架整齐排列,古籍修复师正用传统技法修补虫蛀的经页,四十载坚守让千年智慧得以延续。转经廊里,信徒转动经轮的吱呀声与轻声祈福交织。信仰在这里不是展品,而是活着的传统。古寺新生:传统与科技的守护在当地僧人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参观了工匠们如何用矿物颜料修复壁画,老艺人手把手传授着“堆绣”技法。这是拉卜楞寺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的日常场景。2012年启动的这项工程总投资3.05亿元,涵盖16座佛殿主体修缮、壁画修复、消防安防升级等8大类项目。“金顶修缮用的还是‘鎏金汞齐法’,但我们加了现代防腐蚀涂层。”工程负责人指着屋顶介绍。传统工艺与科技的结合,让古老建筑既保留原貌又增强耐久性。如今,闻思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柔和照亮壁画,辩经活动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开展;防雷系统与消防管网隐蔽铺设,既守护文物又不破坏景观。“修缮不仅保护了建筑,更方便了我们的修行学习。”一位年轻僧人说。这项工程赢得了僧俗群众一致认可,也让海外媒体看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用心。文化之窗:向世界讲述藏地故事在拉卜楞寺,身着袈裟的僧侣潜心研读,也看到各族游客聆听讲解。作为国家4A级景区,拉卜楞寺自1980年开放以来,已成为展示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医学学院,传统藏药炮制技艺与现代药理研究并存;时轮学院的天文历法成果,仍指导着藏地农耕节庆。拉卜楞寺的故事,恰是中华文明包容共生的缩影——红墙内,传统在坚守中延续;蓝天下,保护让文明走向更远的未来。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值得世界倾听的中国故事。(图文:陈林)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夏河县桑科镇,探访这座总面积1192.8平方公里的草原小镇如何以“牧文旅融合”为笔,在157.43万亩草场上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从传统牧区到多元业态:草原经济的华丽转身桑科镇位于夏河县南部,平均海拔3200米,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散布在辽阔草原上。曾经的桑科面临“思想落后、基础薄弱、产业低端”的困境,如今通过“多元融合”发展战略,已蜕变为“生态宜居、特色鲜明、文旅崛起”的示范镇。在天境营地,“95后”藏族青年贡去乎才旦打造的25顶特色帐篷成为转型缩影。帐篷内地暖与干湿分离卫生间俱全,唐卡临摹、藏药浴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藏地文化。“旺季周末房源提前两周售罄,”贡去乎才旦说,这种“慢体验”模式正是桑科“业态升级”的生动实践。营地管家尕藏才旦的“四季工作法”更显灵活:旺季驻场服务,淡季回县城经营民宿,全年无缝衔接旅游服务。畜牧筑基 文旅赋能:产业链上的增收密码桑科镇将草场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现代畜牧业与文旅产业间找到平衡点。依托现代畜牧产业园和种羊场,当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机制,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中养殖转型,同时延伸出畜产品加工、销售全链条。“既要养好羊,也要唱好牧歌。”夏河县文旅局局长贡曲才让介绍,桑科深入挖掘畜牧文化、草原风光等资源,开发出“一日牧民”“马背踏绿”等特色项目。在拉卜楞风情街,唐卡绘制、藏饰制作等非遗展示与虫草、藏香等特产销售相得益彰,形成“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的多元增收体系。从香浪节到全域游:民俗IP激活发展动能农历六月的桑科草原,帐篷星罗棋布,锅庄舞与牧歌交织——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浪节”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个起源于“采薪游山”的传统节日,已升级为持续两月的“香浪旅游季”,成为撬动全域旅游的支点。“香浪节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桑科镇干部介绍,当地在保护节日原真性的同时,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培育出天境营地、诺尔丹营地等高端项目,让“季节性庆典”变为“常态化体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草原永续的桑科答案“层峦雪山如玉叠,无垠草色骏马翔”的美景背后,是桑科“生态立镇”的坚守。当地严格执行“不破坏草场、不干扰牧民”原则,拆除乱搭乱建,实施生态修复,让湿地、草原保持原始风貌。在此基础上,以桑科小镇、湿地为中心,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生态旅游框架。夏河县文旅局数据显示,桑科镇近百家营地全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农牧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超40%。“我们没改变草原,只是用对了打开方式。”贡去乎才旦的话,道出桑科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搜罗网 -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7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甘南。首站来到有“世界藏学府”美誉的拉卜楞寺。该寺位于甘肃甘南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1709年,建筑规模宏大,拥有六大学院等众多景点,保留着优秀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据了解,寺内古籍整理工作历经四十余载,已基本完成4万余册古籍善本的整理,为后续数字化工程奠定基础。拉卜楞寺藏经楼藏有6.8万余册古籍善本,涵盖多领域珍贵典籍。目前,藏经楼一层古籍已分类上架,书架更换为实木材质,存藏环境显著改善,二三层今年将继续修缮。此次媒体行将用一周时间走遍甘南7县1市,深度探索涉藏州县发展情况,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甘南!(图文视频: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