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C
Toronto
星期四, 19 9 月, 2024

专辑:甘肃行

甘肃碌曲帐篷城里上演“藏装秀”

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帐篷城景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村貌。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锅庄舞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扎宁(弹唱)表演。

俄合拉村向美好生活进发

深入甘肃腹地,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藏族村落——俄合拉。俄合拉,藏语意为“白顶子山”,也被誉为“神的留白地”,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高美佐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俄合拉,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农牧民群众沿袭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的积弊根深蒂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然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近年来,俄合拉村在保留藏式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生态的高山峡谷、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色与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现在的俄合拉,已建成集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这种改变,为当地农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看着眼前这个焕然一新的俄合拉,不禁让人感叹: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也能够改变一个村落的面貌。如今,俄合拉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片神奇的土地。总之,俄合拉村的成功转型,不仅保留了传统藏式建筑文化特色,还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俄合拉村将会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

酥油香中的古老乐章,感受心灵的洗礼-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踏足这片神秘的土地,亲身感受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漫步在拉卜楞寺的古老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酥油香。寺庙建筑气势恢宏,壁画、唐卡、法器等藏传佛教文物琳琅满目。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还参观了诸多经堂,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拉卜楞寺是藏族文化和宗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甘南地区的精神象征。这里的佛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使他们对人生、道德、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的。站在拉卜楞寺的高处,放眼望去,绿水青山之间,这座千年古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海外华媒的我们,将把拉卜楞寺的所见所闻带回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当周草原景区,让你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当周草原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附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无数游客。景区距离合作市仅2.5公里,这里的过渡性地形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特征。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草原向高山过渡,海拔也达到了3000多米。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当周草原景区内,林中乔木、灌木、野生菌类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杉、云杉、高山杨等,这些树木为这片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遮荫。灌木有沙棘、野杜鹃、蔷薇等,它们为草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水草丰美、牛羊追逐……这些词语描绘的正是当周草原景区的美丽画卷。这里的大自然纯净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当周草原景区将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客。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待你去探索。当周草原帐篷城位于海拔2980米的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内。这个独特的住宿选择由1个礼宴中心和19个小帐篷组成,每个帐篷都配有现代化的设施,可以容纳100人住宿。这里夏季每晚都有本土民族文化演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帐篷城的配置高端,设施完善,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幽静的自然生态,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享受大自然恬静的生活。当周林卡高端民宿是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新兴住宿选择。民宿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业,由甘南州当周林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民宿致力于打造具有甘南本土化的建筑风格,同时集聚现代化的优质经营模式。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民宿的开业无疑为合作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当周草原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高端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期待着更多海外友人,华人华侨来这里感受这片纯净的大自然的魅力。

海外华媒甘肃行:在碌曲看尕海,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随处可见这么多珍稀鸟类在这筑巢繁育,就是这里生态保护的最好答卷。”26日,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在参观尕海湿地时说。  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甘肃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走访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了解当地如何历经20多年的生态修复,将干涸三次的尕海变成如今的“候鸟天堂”。  尕海并不是海,而是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3470多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尕海所在的尕海湿地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少有、甘肃唯一的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自然生态类型的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自然保护区,享有“高原之肾”“高原明珠”之称。  “曾经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经历3次干涸,那时湿地萎缩变干,群众的饮水都成了大问题。”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范龙说。  据范龙介绍,2014年该地启动湿地补偿国家级试点,2003年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湿地补偿、季节性禁牧轮牧等措施,尕海湖的水域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增加到2700公顷,鸟类品种也从63种增加到如今80种。  “湿地是‘地球之肾’,当地为做好生态治理所付出的努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如果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不好则会影响到中下游,如今看到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案例值得推广和借鉴。”加拿大星星文化传媒董事长袁志强在了解到为了保护好尕海湿地,当地持续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后忍不住赞叹道。  “尕海湿地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湿地的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在当日报道中写道。她说,期待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  生态改善的最大获益者还是当地老百姓。离开尕海湿地驱车27公里,华文媒体一行来到尕海镇尕秀村——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的国家4A级藏寨文化生态旅游景区。“20多年前我们这里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村,家家户户收入全部来自放牧。”村民格日扎西说。  眼前,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整齐排布的藏式牧家乐令媒体代表们频频称赞。  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低,据当地官方介绍,2004年,受益于国家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们开始从牧场搬入村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渐渐多起来,牧民们纷纷开起了藏式牧家乐,为了更好促进旅游业发展,村里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引入第三方公司对牧家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不影响牧民们合理放牧的同时,当地有效利用独特生态及民族风貌打造的一系列旅游业态增加民众收入令人印象深刻。在藏式牧家乐中也能喝到咖啡更是我没有想到的。”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在参观后说

华美碌曲藏族服饰与民间艺术的融合

在甘肃省南部的碌曲县,藏族服饰以其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碌曲藏族服饰在县域内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牧区与半牧区的装饰风格上,还与当地的气候、性别、年龄、地位和职务等因素紧密相关。藏袍,作为碌曲藏族服饰的代表,有“然拉”、“嚓日”和“仔花”之分。其中,“然拉”主要由布料和绸缎缝制而成,而“仔花”则采用羊皮手工揉搓熟化后制成,内外无料,保留原始的长毛质感。“嚓日”则以羊羔皮或短毛皮为里,外覆毛料或布料。男女服饰形制略同,男式短小,女式较长,色彩上男式偏深,女式鲜艳。珠宝项链和藏式耳环是男女共同的装饰,男子腰间常挂藏式腰刀,展现其独特的男性魅力。除了精美的服饰,碌曲藏族还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扎宁”(弹唱)是一种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表演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龙头琴和曼陀林。这些弹唱作品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宗教、文化和生活,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拉伊”(山歌)则是碌曲藏族人民热爱的一种情歌形式,广泛流传于安多藏区,包括青海、甘南、川北一带。拉伊的歌词朴实、形象,形式多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人们的爱慕之情和离别之痛。

甘肃阿万仓湿地公园,玛曲大经筒的神秘传说

阿万仓湿地公园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景区距离玛曲县城约50多公里,为天然沼泽地。从空中俯瞰,黄河仿佛青藏高原最纯洁的哈达飘带,镶嵌在片片水草丰美的绿色土地上。玛曲大经筒,阿万仓镇宁(娘)玛寺大经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藏式转经筒,该转经筒总高度42.38米,内部装藏大藏经1080部约11万册,旋转经轮总重量320吨,其中黄金用去60公斤。虽然体重庞大,但它靠着信徒的力量无时不在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该转经筒于2018年8月31日落成开光,并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

走进迭部县文旅产业,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踏足迭部,一步跨入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世界。这里是甘肃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丰富的特色文旅产业闻名遐迩。迭部县,藏语名“叠”,意为“叠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神秘的古寺、壮丽的峡谷、清澈的湖泊,更有独特的藏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美食。从生态旅游到文化体验,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旅游产品,无一不展示着迭部县的独特魅力。朵迪舞是目前甘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等藏族聚居区。朵迪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朵迪舞有赖萨朵地、格班朵地等十余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和意义。舞蹈开始时会做出头顶三下、脚跺三下的动作,以象征先民开天辟地的功绩,其后便叙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自然物象的好处。表演过程中以舞姿展示自然景观的奇异变化,天上、草原、海洋等场景各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态。朵迪舞是羌文化和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海外华媒甘肃行:蓄水成河的玛曲,已是山花盛开

“终于见到黄河了!”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见到黄河时,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发出感叹。6月25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在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黄河沿岸阻沙林带治理点采访。九美旦增 摄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有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在藏语中,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  在20世纪90年代,玛曲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此,官方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举措。今天走进玛曲,放眼望去满是绿色,夏季是玛曲最美的季节,山花盛开,远处蜿蜒的黄河静静流淌着。  在玛曲黄河特大桥东侧,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拿着玛曲黄河生态治理对比图向大家介绍说:“1997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寸草不生是一片沙滩,2022年4月份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时这里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马建云在玛曲县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7年,27年来他奔走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据他介绍,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7.1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8.4%。当地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不再增加,趋于稳定状态。  2021年,为期3年总投资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玛曲是受益地之一。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当地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看到原本光秃秃的沙地,一点一点长满了绿草,心里不要说有多开心了。”马建云说,如今他每天仍然在各项目点检查病虫害,做草原植被的巩固提升工作。马建云的微信名叫“守护者”,他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尽自己所能守护好这片草地。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对于母亲河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黄河发源地,看到这里的生态这么好,能够想象当时治理工作的艰辛,十分感动。”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说。  随后,海外华媒采访团一行走访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阿万仓湿地,在广袤的草原上聆听藏族民歌弹唱和格萨尔说唱,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是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主编许海媚第一次来甘肃,一路走访甘南州多个县市到此,她表示,没有想到甘肃的地貌如此之丰富,更没有想到在大西北也有湿地。回去后会用笔触将这里生态治理的故事讲给马达加斯加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玛曲如何确保这一河清水向东流。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