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 C
Toronto
星期四, 19 9 月, 2024

专辑:甘肃行

走进“世界旅游乡村”扎尕那

扎尕那村位于中国中西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 平均海拔 2800 米 , 属于高寒地区半湿润气候 , 全村辖有东哇、业日、达日、 代巴四个村民小组 , 扎尕那村共 225 户 1601 人 , 为藏族聚居区。扎尕那 村集石林、 森林、 古冰川遗址、 农耕文化、 田园风光、 寺庙、 藏寨等资...

洛克之路:穿越自然的奇妙之旅

因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1925年从卓尼到迭部的科考之路而得名。它起始于卓尼县扎古录镇,沿国道248线途径贡巴寺院、尼巴镇、光盖山,终至于迭部县扎尕那景区,全程长约100公里,也被誉为“中国最美100公里”。在这条路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崎岖的山路、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每一个景色都让我心旷神怡。在这里,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洛克之路,更是一条考验体力和耐力的道路。攀爬、跋涉、穿越,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人更加珍视每一次的胜利,每一次的坚持。洛克之路,是一段旅程,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使人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

走进百年藏寨,探寻“长寿密码”

“藏地秘境、百年藏寨”尼巴镇不仅拥有千年的特色历史,而且还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是全县有名的长寿镇,长寿老人比率高达31.83/10万,超出我国长寿地区标准的4倍多,如今健在的九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三十六位,目前年龄最大的一位公布吉已116岁。尼巴的长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 自然环境方面:尼巴镇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而且有与世无争的静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树木葱郁、泉水清澈、空气新鲜,而且高海拔使得低氧、强辐射的环境也是长寿的诱因,能不断地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都说尼巴的水“好”,好就好在多是地下水和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富含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呈天然弱碱性水,石巴沟里还有温泉可以在山泉中沐浴,还有当地群众常年饮用的石巴国家二级矿泉水。特色饮食方面:尼巴的食物多为纯天然,主要以牛羊肉和青稞(炒)面、林下菌类和山野菜为主,配以少量蔬菜。如:牦牛牛奶、酥油、糌粑、自酿酸奶、曲拉、藏包、牛羊肉等,很少吃深加工食物。 生活习惯方面:藏医学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长寿诀窍,就是注意日常起居,尼巴老人生活淳朴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刚破晓(五点左右)便会起床磕一、二百个长头、再去玛呢房转过拉,一切跟随自然的节律生活。且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能与人交谈,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别看运动方式简单质朴,但都是很科学的有氧运动。经常燃柏香熏屋子,起到祛味消毒、颐神养性的作用。精神方面:抛却世俗的浮华,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因为生活能自给自足、所以内心容易满足,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祥和。转山、转水、诵经、挤牦牛奶、打酥油茶、唱歌、跳舞、挖草药;淳朴且有信仰的生活使得尼巴人普遍有一颗与世无争的阔达的心态。家庭方面:尼巴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要“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服先给父母穿”,而且在尼巴人的传统观念里,一大家子人都要生活在一起,三世同堂,家庭关系融洽和谐、儿孙对老人的照顾有加,使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加长寿,这也是尼巴镇没有一个“困境老人”、“留守老人”的原因,更充分体现了尼巴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满宁和的晚年生活。

卓尼“三格毛”服饰是全藏区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

它的文化内涵也都是特别丰富的,由于穿这个服饰的女子通常都会把头发梳成三根粗粗的大辫子,所以又被大家俗称为“三格毛”服饰。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这个长袍,类似于满族的旗袍,两边都是开叉的,另一部分是罩在这个长袍上的马夹,而藏族人民都把它称为“库多”。觉乃妇女和少女在这个服装颜色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妇女喜欢用蓝色、深绿色做长袍,用紫红色或者大红色做库多,而少女则喜欢用深绿色或者粉红色做长袍,用紫红色做库多,在腰上系上一条宽约7厘米的丝绸腰带,腿上穿上大红的裤子,脚上蹬上一双类似于靴子的连把腰子绣花鞋。这个服饰在颜色的选择上是特别抢眼的,这是因为在觉乃藏族的眼里,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绿色是大地的颜色。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头顶的天空和自然生息的大地。这也从另一面显示出这一古朴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除此之外,觉乃藏族对头饰也是非常讲究的。光头上戴的帽子就有4种(纱茹帽、窝窝帽、烟筒帽、珊瑚帽)我头上戴的这顶就是珊瑚斑嘛帽,它是由珊瑚串联而成的梯形帽子,小的这一面于前额对其,大的那一面披盖在头顶,两边各饰丝带,垂在脑后的左右两边。这个头饰一般在比较喜庆的日子或者有重大接待的时候才会佩戴,所以说我也是着此盛装来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辫子的最中间部则会缀上一块直径约8到10厘米嵌有珊瑚珠玑的阿珑银钱,银钱印有十二生肖或者藏八宝的图案,意为佛祖保佑十二个月平平安安。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多块,这些珊瑚珠玑和银钱都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也往往成为藏族妇女攀比的焦点2010年“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大名砚之卓尼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南部, 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 堪称地下宝藏。 洮砚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 与广东端砚、 安徽歙砚、 山西 澄泥砚齐名, 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之所以名贵,是因为用来雕刻砚台的石料,其质地光细 如玉, 碧翠流波; 色调不淡不艳, 秀润雅嫩。洮河石料有鸭头绿、鹦哥绿、柳叶青、 湔墨点、 紫石、 羊肝红、瓜皮黄等多种颜色,其中绿色是其代表 色。由于石料色彩的浓淡不一, 异彩纷呈。 故有 “ 洮砚贵如何, 黄标带绿波...

盛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绽放醉人美景

【搜罗网6月23日甘肃讯】仲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这里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云朵洁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的大峪沟,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体验藏族民俗。其中,巴郎鼓舞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的一种古典锅庄舞。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击打方式酷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而得名,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对藏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置身于这片广袤的自然之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更能品味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郎鼓舞,更是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风采。随着步伐的变换,舞者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击鼓声随之响起,如诗如画。这一传统舞蹈不仅是卓尼藏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动诠释。甘肃卓尼大峪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期待更多的人来这里感受这份美好,一同见证甘肃的壮丽山河与多彩文化。图/文:唐明涛

动感卓尼,新时代的锅庄舞

【搜罗网6月22日甘肃讯】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南部、甘南州东南部,这里是一个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卓尼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藏王故里·秘境卓尼”。在这里一场别具一格的锅庄舞表演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华文媒体们的目光。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其舞蹈动作大多源于民间,以其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表演者以牧民挤奶的动作、夯土垒墙的动作、放牧瞭望的动作、打猎奔跑的动作等,生动再现了甘南藏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民情、性格以及审美观。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藏族舞蹈艺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甘南卓尼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贴近民众,外来游客也容易参与其中,与传统锅庄舞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甘南锅庄舞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卓尼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表演现场,海外华文媒体及观众们被热情奔放的舞姿所吸引,掌声不断,这场动感卓尼的现代锅庄舞表演是一场集艺术、文化、民俗于一体的盛宴。表演者们身着藏族服饰,踏着轻快的步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用身体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这场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表演,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图/文:唐明涛

“90后”海归在甘南卓尼大峪沟种菌子

“我走过亚马逊河,看过智利的火山口,见过北极的自然奇观,但我更喜欢卓尼大峪沟的野性美。”出生于1994年的“海归”女孩张纳欣在卓尼大峪沟种菌子已有三年,她觉得这里“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山川湖泊”的日子让她内心更加丰盈。  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寒冷湿润、降水充沛,具有海拔高、气候凉、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的高原环境特点,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  张纳欣独爱卓尼大峪沟。曾留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哥伦比亚分校4年的她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企业家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商科专业,还去巴西访学交流,辅修葡萄牙语。谈起缘何回到卓尼,她笑称“哥伦比亚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我第一次遇见大峪沟”。  张纳欣的家乡在甘肃陇南,自小对“挖土、种植”饶有兴趣的她,长大后对农业独有青睐。学成回国后,选择回到乡村,脚踏黄土,研究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先后干过肥料销售、羊肚菌种植等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  2021年,甘南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张纳欣的创业企业“纳朵朵”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该县进行培育。  当时,为了做强这个产业,该县主要领导带着当地民企去黑龙江、福州等地考察。“有个东北的教授告诉我们,卓尼的自然气候特别适合,绿色无污染,同时因为高原‘晚熟’一点,刚好赶上错峰上市,不愁市场。”张纳欣回来后租用30座大棚开始在大峪沟种菌子。  彼时,卓尼县为鼓励更多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种植食用菌,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成1500万棒、500万棒菌棒生产线各一条,同时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培训食用菌专业栽培人员1000多人,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县里对我们创业企业扶持力度很大,土地不需要企业流转,大棚也官方投资建好,我们只需要付租金,专心搞种植,做好产品品质就行。”入春后,气候回暖,张纳欣正在忙着播菌种,把菌种掰成小块,均匀洒在菌床上,用土覆盖。今年计划扩大产量,租100多座大棚,地上种赤松茸,棚内挂种黑木耳。  “赤松茸是低温型菌类,温度高于25摄氏度就不好长,随着气温升高,全国其他产区4月种植结束,卓尼气温较低,我们6月上市,刚好打了季节差。”扎着高马尾,身上裹着一件粉色工装,张纳欣站在种植大棚里,腿上沾泥,脸上洋溢着笑容。  她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一年租金2000元,地租680元,去年种植赤松茸一座棚收入5万元,除去所有成本,一座大棚净利润也有2万元。也就是说,去年净利润有60万元左右,今年按100座大棚算,她觉得净赚200万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外,每年夏天,结合乡村游热,张纳欣推出园区采摘活动,实现了部分旅游收入。  卓尼县副县长谢江波介绍说,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乡土技术人才培训为支撑,将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务工就业、利益分红、群众栽培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把产业效益和利润让给农民、留在农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海外华媒甘肃行:冶力关风情舞动 旅游让日子渐好

“本来还有点儿冷,跳了一圈锅庄舞很快就热了起来,更多是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染。”  21日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洮州文化广场上,新西兰Channel33中文电视台总经理宋雨璇和当地民众一起绕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她表示,当地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和淳朴热情的民风都深深吸引着她,令她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探秘甘南之旅。  21日至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来到冶力关镇,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在此开启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  盛夏时节,全国许多地方已是酷暑炙烤,冶力关镇却有着平均温度15摄氏度的宜人气温。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也是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区。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绿草山花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村镇民居、打造民宿也都保留着淳朴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参观完池沟村一民宿后,捷克捷华通讯总编辑陈学东发出感叹。  今年以来,冶力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关街村、池沟村和葸家庄村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造了一个个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标杆样板村。  “我们妇女白天在景区里上班,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民宿打点生意。”村民王斌芳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统计数据显示,冶力关镇现注册有农家乐共有90余户。  “印象中,甘肃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和荒漠感,来到冶力关看到满眼绿景和干净现代的县域环境意外又惊喜。”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说。

2024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在甘肃举行

甘肃甘南6月21日电 (记者 丁思)21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暨“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动,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研修期间,主办方围绕“新形势下海外华文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文明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玩转社交媒体的N个方法”等六个主题,和华文媒体代表开展研修交流。  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交汇区,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净土、文化璀璨的厚土。  甘南州州长杨武出席活动时致辞说,走进新时代,甘南着力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努力走出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武表示,希望华媒朋友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甘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质的产业资源,讲述“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文旅品牌,以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畜牧产业,把甘南各族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讲给中外朋友。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跨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在传播家乡信息、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海外华人积极融入住在国社会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告诉记者,十年前他曾到访甘南州夏河县,十年后再次到访这片极具吸引力的高原生态旅游胜地尤感亲切。藏于深闺的人间秘境甘南,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还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治理上也有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外界十分感兴趣的。他将通过文字、短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将大美甘南推介给更多海外朋友。本次活动研修交流的同时,主办方和华媒代表将一起走进甘南州多个县市,采访拍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访“天下黄河第一弯”,记录黄河沿岸沙化治理工作进展;聚焦阿万仓草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多姿多态的生态民歌、民族经典非遗等等,向海外讲述日益发展的新甘南。(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