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C
Toronto
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搜罗中国

海外华媒甘肃行:过去太低调,亲自走走感触才深

“我以前只知道3000年看陕西,5000年看山西,这回知道8000年要看甘肃。”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告诉记者,甘肃的文化底蕴以及地貌的多样化令她印象深刻,她期待吸引更多华侨华人关注、了解甘肃。  6月29日,在甘肃进行研修和采风10天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兰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围绕《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数字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大家分享甘肃文化和旅游的故事。  当日,何效祖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他从“自然奇观的博物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这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甘肃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  同时,何效祖以今年大火的甘肃文旅典型成功案例,如甘肃社火、敦煌大姐等为切入点,从事件营销、服务保障、麻辣烫火爆的思考与启示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甘肃文旅“引流”“出圈”的背后故事。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兆寿以自身开设视频号、抖音号传播西北文化为切入点,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深厚历史底蕴,并以甘肃特色伏羲文化等为例,解析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何厅长的讲课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通过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讲述方式,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位于中国几何版图上的这柄‘玉如意’的形象。”加拿大七天传媒编辑部副主任陈汝燕在听完课后如是说。  陈汝燕表示,此次授课,让她了解到甘肃除了人们所熟悉的河西之外,还有四季常青的陇南,以及伏羲文化发源地的天水。“甘肃过去太低调了,此次第一次走进甘肃我觉得耳目一新。”她说。  《菲律宾商报》总编辑蔡有铭表示,音乐、文化、艺术,对于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全球民众来说是共通的,大家都对遥远的大西北及其蕴含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此次华媒代表们用多篇报道深入展现甘肃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认识甘肃蕴藏的大文化。

海外华媒甘肃行:夏河拉卜楞,比想象的更震撼

“我们不仅目睹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还参观了诸多经堂,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28日,参观享誉“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时,海外华媒代表唐明涛不时用手机记录下参观时的感受。他说:“华侨华人虽身居海外,对中华文化仍有浓厚兴趣和认同感。”  28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走进拉卜楞寺、唐卡小镇等地采访,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讲述民族文化故事。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709年创建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  “多次听闻拉卜楞寺,今天一睹真容,比想象中震撼。”参观后,海外华媒代表姚风明感叹,底蕴深厚的藏传佛教,以及僧人们所制工艺精湛的酥油花,让他对藏族宗教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华媒代表们的笔触和镜头,会成为向世界传播甘肃独特魅力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文化和历史传承。  随后,华媒记者来到拉卜楞寺旁的唐卡小镇,该地是由当地政府于2018年打造的唐卡文化长廊,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  唐卡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其传承史与拉卜楞寺密不可分,吸引众多学徒慕名而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唐卡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有了经济保障,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到唐卡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他说,唐卡小镇不仅是唐卡的体验与展示基地、创作与销售基地,更是传承与培训基地。  “我们期待未来,夏河唐卡能够继续传承创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通过与画师们交流,了解唐卡的绘制技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选材、研磨颜料、勾勒线条到填充色彩等,唐卡绘制是一个极其严谨和复杂的过程,这让他感受到唐卡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白石崖溶洞、达里加翠湖:甘加秘境的神秘宝藏

甘加景区,这里不仅景色优美,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丰富,被誉为“甘加秘境”。走进这片秘境,你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甘加草原水草丰美,这里的草原仿佛是大地的绿色绒毯。八角古城,一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却深藏不露,充满了神秘感。千年古刹作海苯教寺和白石崖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白石崖寺则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白石崖溶洞、达里加翠湖等景点的加入,更增添了甘加秘境的魅力这里的“秘”,不仅是因为这里是拉卜楞寺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诞生地,他的学养、德行和一些神奇的事迹至今仍在广袤的草原上传颂,更因为独特的甘加八角古城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座古城的建造年代、用途以及曾发生过什么,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谜团。这样的神秘感,让人更想一探究竟。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草原的辽阔、古刹的庄严、溶洞的神秘、湖泊的秀美……这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秘境,等待着你的探索和发现。甘加秘境,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等待着你的到来。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快来甘加秘境,让我们一起揭开这里的神秘面纱吧!以下是针对这个内容的一些自媒体笔记标题以及它们的引申方向:

甘肃碌曲帐篷城里上演“藏装秀”

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帐篷城景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尕秀村村貌。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锅庄舞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拉伊(山歌)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现场。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装秀表演。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图为藏族扎宁(弹唱)表演。

俄合拉村向美好生活进发

深入甘肃腹地,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藏族村落——俄合拉。俄合拉,藏语意为“白顶子山”,也被誉为“神的留白地”,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高美佐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俄合拉,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农牧民群众沿袭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的积弊根深蒂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然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近年来,俄合拉村在保留藏式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生态的高山峡谷、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色与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现在的俄合拉,已建成集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这种改变,为当地农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看着眼前这个焕然一新的俄合拉,不禁让人感叹: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也能够改变一个村落的面貌。如今,俄合拉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这片神奇的土地。总之,俄合拉村的成功转型,不仅保留了传统藏式建筑文化特色,还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俄合拉村将会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

酥油香中的古老乐章,感受心灵的洗礼-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踏足这片神秘的土地,亲身感受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漫步在拉卜楞寺的古老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酥油香。寺庙建筑气势恢宏,壁画、唐卡、法器等藏传佛教文物琳琅满目。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还参观了诸多经堂,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拉卜楞寺是藏族文化和宗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甘南地区的精神象征。这里的佛教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使他们对人生、道德、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传承的。站在拉卜楞寺的高处,放眼望去,绿水青山之间,这座千年古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海外华媒的我们,将把拉卜楞寺的所见所闻带回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当周草原景区,让你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当周草原景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附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无数游客。景区距离合作市仅2.5公里,这里的过渡性地形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特征。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草原向高山过渡,海拔也达到了3000多米。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当周草原景区内,林中乔木、灌木、野生菌类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杉、云杉、高山杨等,这些树木为这片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遮荫。灌木有沙棘、野杜鹃、蔷薇等,它们为草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水草丰美、牛羊追逐……这些词语描绘的正是当周草原景区的美丽画卷。这里的大自然纯净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当周草原景区将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客。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待你去探索。当周草原帐篷城位于海拔2980米的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内。这个独特的住宿选择由1个礼宴中心和19个小帐篷组成,每个帐篷都配有现代化的设施,可以容纳100人住宿。这里夏季每晚都有本土民族文化演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帐篷城的配置高端,设施完善,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幽静的自然生态,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享受大自然恬静的生活。当周林卡高端民宿是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新兴住宿选择。民宿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业,由甘南州当周林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民宿致力于打造具有甘南本土化的建筑风格,同时集聚现代化的优质经营模式。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民宿的开业无疑为合作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来说,当周草原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高端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期待着更多海外友人,华人华侨来这里感受这片纯净的大自然的魅力。

海外华媒甘肃行:在碌曲看尕海,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随处可见这么多珍稀鸟类在这筑巢繁育,就是这里生态保护的最好答卷。”26日,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在参观尕海湿地时说。  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甘肃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走访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了解当地如何历经20多年的生态修复,将干涸三次的尕海变成如今的“候鸟天堂”。  尕海并不是海,而是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3470多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尕海所在的尕海湿地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少有、甘肃唯一的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自然生态类型的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自然保护区,享有“高原之肾”“高原明珠”之称。  “曾经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经历3次干涸,那时湿地萎缩变干,群众的饮水都成了大问题。”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湿地科科长范龙说。  据范龙介绍,2014年该地启动湿地补偿国家级试点,2003年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湿地补偿、季节性禁牧轮牧等措施,尕海湖的水域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增加到2700公顷,鸟类品种也从63种增加到如今80种。  “湿地是‘地球之肾’,当地为做好生态治理所付出的努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如果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不好则会影响到中下游,如今看到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案例值得推广和借鉴。”加拿大星星文化传媒董事长袁志强在了解到为了保护好尕海湿地,当地持续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后忍不住赞叹道。  “尕海湿地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湿地的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在当日报道中写道。她说,期待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  生态改善的最大获益者还是当地老百姓。离开尕海湿地驱车27公里,华文媒体一行来到尕海镇尕秀村——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的国家4A级藏寨文化生态旅游景区。“20多年前我们这里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村,家家户户收入全部来自放牧。”村民格日扎西说。  眼前,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整齐排布的藏式牧家乐令媒体代表们频频称赞。  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低,据当地官方介绍,2004年,受益于国家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们开始从牧场搬入村庄。生态环境好了游客渐渐多起来,牧民们纷纷开起了藏式牧家乐,为了更好促进旅游业发展,村里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引入第三方公司对牧家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不影响牧民们合理放牧的同时,当地有效利用独特生态及民族风貌打造的一系列旅游业态增加民众收入令人印象深刻。在藏式牧家乐中也能喝到咖啡更是我没有想到的。”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在参观后说

华美碌曲藏族服饰与民间艺术的融合

在甘肃省南部的碌曲县,藏族服饰以其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碌曲藏族服饰在县域内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牧区与半牧区的装饰风格上,还与当地的气候、性别、年龄、地位和职务等因素紧密相关。藏袍,作为碌曲藏族服饰的代表,有“然拉”、“嚓日”和“仔花”之分。其中,“然拉”主要由布料和绸缎缝制而成,而“仔花”则采用羊皮手工揉搓熟化后制成,内外无料,保留原始的长毛质感。“嚓日”则以羊羔皮或短毛皮为里,外覆毛料或布料。男女服饰形制略同,男式短小,女式较长,色彩上男式偏深,女式鲜艳。珠宝项链和藏式耳环是男女共同的装饰,男子腰间常挂藏式腰刀,展现其独特的男性魅力。除了精美的服饰,碌曲藏族还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扎宁”(弹唱)是一种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表演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龙头琴和曼陀林。这些弹唱作品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宗教、文化和生活,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拉伊”(山歌)则是碌曲藏族人民热爱的一种情歌形式,广泛流传于安多藏区,包括青海、甘南、川北一带。拉伊的歌词朴实、形象,形式多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人们的爱慕之情和离别之痛。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