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Dan -
阿万仓湿地公园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景区距离玛曲县城约50多公里,为天然沼泽地。从空中俯瞰,黄河仿佛青藏高原最纯洁的哈达飘带,镶嵌在片片水草丰美的绿色土地上。玛曲大经筒,阿万仓镇宁(娘)玛寺大经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藏式转经筒,该转经筒总高度42.38米,内部装藏大藏经1080部约11万册,旋转经轮总重量320吨,其中黄金用去60公斤。虽然体重庞大,但它靠着信徒的力量无时不在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该转经筒于2018年8月31日落成开光,并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
Dan -
踏足迭部,一步跨入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世界。这里是甘肃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丰富的特色文旅产业闻名遐迩。迭部县,藏语名“叠”,意为“叠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神秘的古寺、壮丽的峡谷、清澈的湖泊,更有独特的藏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美食。从生态旅游到文化体验,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旅游产品,无一不展示着迭部县的独特魅力。朵迪舞是目前甘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等藏族聚居区。朵迪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朵迪舞有赖萨朵地、格班朵地等十余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和意义。舞蹈开始时会做出头顶三下、脚跺三下的动作,以象征先民开天辟地的功绩,其后便叙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自然物象的好处。表演过程中以舞姿展示自然景观的奇异变化,天上、草原、海洋等场景各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态。朵迪舞是羌文化和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Dan -
“终于见到黄河了!”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见到黄河时,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发出感叹。6月25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在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黄河沿岸阻沙林带治理点采访。九美旦增 摄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有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在藏语中,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 在20世纪90年代,玛曲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此,官方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举措。今天走进玛曲,放眼望去满是绿色,夏季是玛曲最美的季节,山花盛开,远处蜿蜒的黄河静静流淌着。 在玛曲黄河特大桥东侧,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拿着玛曲黄河生态治理对比图向大家介绍说:“1997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寸草不生是一片沙滩,2022年4月份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时这里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马建云在玛曲县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7年,27年来他奔走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据他介绍,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7.1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8.4%。当地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不再增加,趋于稳定状态。 2021年,为期3年总投资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玛曲是受益地之一。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当地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看到原本光秃秃的沙地,一点一点长满了绿草,心里不要说有多开心了。”马建云说,如今他每天仍然在各项目点检查病虫害,做草原植被的巩固提升工作。马建云的微信名叫“守护者”,他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尽自己所能守护好这片草地。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对于母亲河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黄河发源地,看到这里的生态这么好,能够想象当时治理工作的艰辛,十分感动。”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说。 随后,海外华媒采访团一行走访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阿万仓湿地,在广袤的草原上聆听藏族民歌弹唱和格萨尔说唱,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是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主编许海媚第一次来甘肃,一路走访甘南州多个县市到此,她表示,没有想到甘肃的地貌如此之丰富,更没有想到在大西北也有湿地。回去后会用笔触将这里生态治理的故事讲给马达加斯加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玛曲如何确保这一河清水向东流。
Dan -
扎尕那村位于中国中西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 平均海拔 2800 米 , 属于高寒地区半湿润气候 , 全村辖有东哇、业日、达日、 代巴四个村民小组 , 扎尕那村共 225 户 1601 人 , 为藏族聚居区。扎尕那 村集石林、 森林、 古冰川遗址、 农耕文化、 田园风光、 寺庙、 藏寨等资...
Dan -
因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1925年从卓尼到迭部的科考之路而得名。它起始于卓尼县扎古录镇,沿国道248线途径贡巴寺院、尼巴镇、光盖山,终至于迭部县扎尕那景区,全程长约100公里,也被誉为“中国最美100公里”。在这条路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崎岖的山路、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每一个景色都让我心旷神怡。在这里,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洛克之路,更是一条考验体力和耐力的道路。攀爬、跋涉、穿越,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人更加珍视每一次的胜利,每一次的坚持。洛克之路,是一段旅程,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使人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
Dan -
“藏地秘境、百年藏寨”尼巴镇不仅拥有千年的特色历史,而且还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是全县有名的长寿镇,长寿老人比率高达31.83/10万,超出我国长寿地区标准的4倍多,如今健在的九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三十六位,目前年龄最大的一位公布吉已116岁。尼巴的长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 自然环境方面:尼巴镇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而且有与世无争的静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树木葱郁、泉水清澈、空气新鲜,而且高海拔使得低氧、强辐射的环境也是长寿的诱因,能不断地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都说尼巴的水“好”,好就好在多是地下水和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富含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呈天然弱碱性水,石巴沟里还有温泉可以在山泉中沐浴,还有当地群众常年饮用的石巴国家二级矿泉水。特色饮食方面:尼巴的食物多为纯天然,主要以牛羊肉和青稞(炒)面、林下菌类和山野菜为主,配以少量蔬菜。如:牦牛牛奶、酥油、糌粑、自酿酸奶、曲拉、藏包、牛羊肉等,很少吃深加工食物。 生活习惯方面:藏医学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长寿诀窍,就是注意日常起居,尼巴老人生活淳朴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刚破晓(五点左右)便会起床磕一、二百个长头、再去玛呢房转过拉,一切跟随自然的节律生活。且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能与人交谈,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别看运动方式简单质朴,但都是很科学的有氧运动。经常燃柏香熏屋子,起到祛味消毒、颐神养性的作用。精神方面:抛却世俗的浮华,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因为生活能自给自足、所以内心容易满足,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祥和。转山、转水、诵经、挤牦牛奶、打酥油茶、唱歌、跳舞、挖草药;淳朴且有信仰的生活使得尼巴人普遍有一颗与世无争的阔达的心态。家庭方面:尼巴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要“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服先给父母穿”,而且在尼巴人的传统观念里,一大家子人都要生活在一起,三世同堂,家庭关系融洽和谐、儿孙对老人的照顾有加,使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加长寿,这也是尼巴镇没有一个“困境老人”、“留守老人”的原因,更充分体现了尼巴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满宁和的晚年生活。
Dan -
它的文化内涵也都是特别丰富的,由于穿这个服饰的女子通常都会把头发梳成三根粗粗的大辫子,所以又被大家俗称为“三格毛”服饰。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这个长袍,类似于满族的旗袍,两边都是开叉的,另一部分是罩在这个长袍上的马夹,而藏族人民都把它称为“库多”。觉乃妇女和少女在这个服装颜色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妇女喜欢用蓝色、深绿色做长袍,用紫红色或者大红色做库多,而少女则喜欢用深绿色或者粉红色做长袍,用紫红色做库多,在腰上系上一条宽约7厘米的丝绸腰带,腿上穿上大红的裤子,脚上蹬上一双类似于靴子的连把腰子绣花鞋。这个服饰在颜色的选择上是特别抢眼的,这是因为在觉乃藏族的眼里,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绿色是大地的颜色。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头顶的天空和自然生息的大地。这也从另一面显示出这一古朴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除此之外,觉乃藏族对头饰也是非常讲究的。光头上戴的帽子就有4种(纱茹帽、窝窝帽、烟筒帽、珊瑚帽)我头上戴的这顶就是珊瑚斑嘛帽,它是由珊瑚串联而成的梯形帽子,小的这一面于前额对其,大的那一面披盖在头顶,两边各饰丝带,垂在脑后的左右两边。这个头饰一般在比较喜庆的日子或者有重大接待的时候才会佩戴,所以说我也是着此盛装来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辫子的最中间部则会缀上一块直径约8到10厘米嵌有珊瑚珠玑的阿珑银钱,银钱印有十二生肖或者藏八宝的图案,意为佛祖保佑十二个月平平安安。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多块,这些珊瑚珠玑和银钱都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也往往成为藏族妇女攀比的焦点2010年“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Dan -
【搜罗网6月23日甘肃讯】仲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这里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云朵洁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的大峪沟,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体验藏族民俗。其中,巴郎鼓舞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的一种古典锅庄舞。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击打方式酷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而得名,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对藏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置身于这片广袤的自然之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更能品味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郎鼓舞,更是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风采。随着步伐的变换,舞者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击鼓声随之响起,如诗如画。这一传统舞蹈不仅是卓尼藏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动诠释。甘肃卓尼大峪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期待更多的人来这里感受这份美好,一同见证甘肃的壮丽山河与多彩文化。图/文:唐明涛
Dan -
【搜罗网6月22日甘肃讯】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南部、甘南州东南部,这里是一个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卓尼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藏王故里·秘境卓尼”。在这里一场别具一格的锅庄舞表演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华文媒体们的目光。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其舞蹈动作大多源于民间,以其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表演者以牧民挤奶的动作、夯土垒墙的动作、放牧瞭望的动作、打猎奔跑的动作等,生动再现了甘南藏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民情、性格以及审美观。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藏族舞蹈艺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甘南卓尼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贴近民众,外来游客也容易参与其中,与传统锅庄舞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甘南锅庄舞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卓尼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表演现场,海外华文媒体及观众们被热情奔放的舞姿所吸引,掌声不断,这场动感卓尼的现代锅庄舞表演是一场集艺术、文化、民俗于一体的盛宴。表演者们身着藏族服饰,踏着轻快的步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用身体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这场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表演,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图/文:唐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