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C
Toronto
星期五, 25 4 月, 2025

搜罗中国

卓尼“三格毛”服饰是全藏区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

它的文化内涵也都是特别丰富的,由于穿这个服饰的女子通常都会把头发梳成三根粗粗的大辫子,所以又被大家俗称为“三格毛”服饰。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这个长袍,类似于满族的旗袍,两边都是开叉的,另一部分是罩在这个长袍上的马夹,而藏族人民都把它称为“库多”。觉乃妇女和少女在这个服装颜色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妇女喜欢用蓝色、深绿色做长袍,用紫红色或者大红色做库多,而少女则喜欢用深绿色或者粉红色做长袍,用紫红色做库多,在腰上系上一条宽约7厘米的丝绸腰带,腿上穿上大红的裤子,脚上蹬上一双类似于靴子的连把腰子绣花鞋。这个服饰在颜色的选择上是特别抢眼的,这是因为在觉乃藏族的眼里,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绿色是大地的颜色。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头顶的天空和自然生息的大地。这也从另一面显示出这一古朴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除此之外,觉乃藏族对头饰也是非常讲究的。光头上戴的帽子就有4种(纱茹帽、窝窝帽、烟筒帽、珊瑚帽)我头上戴的这顶就是珊瑚斑嘛帽,它是由珊瑚串联而成的梯形帽子,小的这一面于前额对其,大的那一面披盖在头顶,两边各饰丝带,垂在脑后的左右两边。这个头饰一般在比较喜庆的日子或者有重大接待的时候才会佩戴,所以说我也是着此盛装来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辫子的最中间部则会缀上一块直径约8到10厘米嵌有珊瑚珠玑的阿珑银钱,银钱印有十二生肖或者藏八宝的图案,意为佛祖保佑十二个月平平安安。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多块,这些珊瑚珠玑和银钱都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也往往成为藏族妇女攀比的焦点2010年“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大名砚之卓尼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南部, 卓尼县洮砚镇喇嘛崖, 堪称地下宝藏。 洮砚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 与广东端砚、 安徽歙砚、 山西 澄泥砚齐名, 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洮砚之所以名贵,是因为用来雕刻砚台的石料,其质地光细 如玉, 碧翠流波; 色调不淡不艳, 秀润雅嫩。洮河石料有鸭头绿、鹦哥绿、柳叶青、 湔墨点、 紫石、 羊肝红、瓜皮黄等多种颜色,其中绿色是其代表 色。由于石料色彩的浓淡不一, 异彩纷呈。 故有 “ 洮砚贵如何, 黄标带绿波...

盛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绽放醉人美景

【搜罗网6月23日甘肃讯】仲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这里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云朵洁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的大峪沟,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体验藏族民俗。其中,巴郎鼓舞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的一种古典锅庄舞。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击打方式酷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而得名,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对藏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置身于这片广袤的自然之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更能品味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郎鼓舞,更是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风采。随着步伐的变换,舞者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击鼓声随之响起,如诗如画。这一传统舞蹈不仅是卓尼藏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动诠释。甘肃卓尼大峪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期待更多的人来这里感受这份美好,一同见证甘肃的壮丽山河与多彩文化。图/文:唐明涛

动感卓尼,新时代的锅庄舞

【搜罗网6月22日甘肃讯】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南部、甘南州东南部,这里是一个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卓尼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藏王故里·秘境卓尼”。在这里一场别具一格的锅庄舞表演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华文媒体们的目光。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其舞蹈动作大多源于民间,以其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表演者以牧民挤奶的动作、夯土垒墙的动作、放牧瞭望的动作、打猎奔跑的动作等,生动再现了甘南藏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民情、性格以及审美观。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藏族舞蹈艺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甘南卓尼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贴近民众,外来游客也容易参与其中,与传统锅庄舞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甘南锅庄舞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卓尼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表演现场,海外华文媒体及观众们被热情奔放的舞姿所吸引,掌声不断,这场动感卓尼的现代锅庄舞表演是一场集艺术、文化、民俗于一体的盛宴。表演者们身着藏族服饰,踏着轻快的步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用身体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这场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表演,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图/文:唐明涛

“90后”海归在甘南卓尼大峪沟种菌子

“我走过亚马逊河,看过智利的火山口,见过北极的自然奇观,但我更喜欢卓尼大峪沟的野性美。”出生于1994年的“海归”女孩张纳欣在卓尼大峪沟种菌子已有三年,她觉得这里“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山川湖泊”的日子让她内心更加丰盈。  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寒冷湿润、降水充沛,具有海拔高、气候凉、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的高原环境特点,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  张纳欣独爱卓尼大峪沟。曾留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哥伦比亚分校4年的她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企业家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商科专业,还去巴西访学交流,辅修葡萄牙语。谈起缘何回到卓尼,她笑称“哥伦比亚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我第一次遇见大峪沟”。  张纳欣的家乡在甘肃陇南,自小对“挖土、种植”饶有兴趣的她,长大后对农业独有青睐。学成回国后,选择回到乡村,脚踏黄土,研究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先后干过肥料销售、羊肚菌种植等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  2021年,甘南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张纳欣的创业企业“纳朵朵”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该县进行培育。  当时,为了做强这个产业,该县主要领导带着当地民企去黑龙江、福州等地考察。“有个东北的教授告诉我们,卓尼的自然气候特别适合,绿色无污染,同时因为高原‘晚熟’一点,刚好赶上错峰上市,不愁市场。”张纳欣回来后租用30座大棚开始在大峪沟种菌子。  彼时,卓尼县为鼓励更多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种植食用菌,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成1500万棒、500万棒菌棒生产线各一条,同时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培训食用菌专业栽培人员1000多人,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县里对我们创业企业扶持力度很大,土地不需要企业流转,大棚也官方投资建好,我们只需要付租金,专心搞种植,做好产品品质就行。”入春后,气候回暖,张纳欣正在忙着播菌种,把菌种掰成小块,均匀洒在菌床上,用土覆盖。今年计划扩大产量,租100多座大棚,地上种赤松茸,棚内挂种黑木耳。  “赤松茸是低温型菌类,温度高于25摄氏度就不好长,随着气温升高,全国其他产区4月种植结束,卓尼气温较低,我们6月上市,刚好打了季节差。”扎着高马尾,身上裹着一件粉色工装,张纳欣站在种植大棚里,腿上沾泥,脸上洋溢着笑容。  她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一年租金2000元,地租680元,去年种植赤松茸一座棚收入5万元,除去所有成本,一座大棚净利润也有2万元。也就是说,去年净利润有60万元左右,今年按100座大棚算,她觉得净赚200万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外,每年夏天,结合乡村游热,张纳欣推出园区采摘活动,实现了部分旅游收入。  卓尼县副县长谢江波介绍说,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乡土技术人才培训为支撑,将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务工就业、利益分红、群众栽培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把产业效益和利润让给农民、留在农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海外华媒甘肃行:冶力关风情舞动 旅游让日子渐好

“本来还有点儿冷,跳了一圈锅庄舞很快就热了起来,更多是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染。”  21日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洮州文化广场上,新西兰Channel33中文电视台总经理宋雨璇和当地民众一起绕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她表示,当地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和淳朴热情的民风都深深吸引着她,令她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探秘甘南之旅。  21日至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来到冶力关镇,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在此开启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  盛夏时节,全国许多地方已是酷暑炙烤,冶力关镇却有着平均温度15摄氏度的宜人气温。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也是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区。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绿草山花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村镇民居、打造民宿也都保留着淳朴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参观完池沟村一民宿后,捷克捷华通讯总编辑陈学东发出感叹。  今年以来,冶力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关街村、池沟村和葸家庄村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造了一个个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标杆样板村。  “我们妇女白天在景区里上班,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民宿打点生意。”村民王斌芳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统计数据显示,冶力关镇现注册有农家乐共有90余户。  “印象中,甘肃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和荒漠感,来到冶力关看到满眼绿景和干净现代的县域环境意外又惊喜。”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说。

2024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在甘肃举行

甘肃甘南6月21日电 (记者 丁思)21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暨“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动,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研修期间,主办方围绕“新形势下海外华文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文明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玩转社交媒体的N个方法”等六个主题,和华文媒体代表开展研修交流。  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交汇区,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净土、文化璀璨的厚土。  甘南州州长杨武出席活动时致辞说,走进新时代,甘南着力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努力走出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武表示,希望华媒朋友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甘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质的产业资源,讲述“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文旅品牌,以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畜牧产业,把甘南各族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讲给中外朋友。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跨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在传播家乡信息、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海外华人积极融入住在国社会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告诉记者,十年前他曾到访甘南州夏河县,十年后再次到访这片极具吸引力的高原生态旅游胜地尤感亲切。藏于深闺的人间秘境甘南,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还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治理上也有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外界十分感兴趣的。他将通过文字、短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将大美甘南推介给更多海外朋友。本次活动研修交流的同时,主办方和华媒代表将一起走进甘南州多个县市,采访拍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访“天下黄河第一弯”,记录黄河沿岸沙化治理工作进展;聚焦阿万仓草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多姿多态的生态民歌、民族经典非遗等等,向海外讲述日益发展的新甘南。(完)

海外华文媒体看浙江(宁波)活动走进北仑

3月20日上午,主题为“以媒为桥逐梦浙江 融通中外共赢未来”的海外华文媒体看浙江(宁波)活动走进北仑。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先后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大碶街道灵峰工业社区,领略世界第一大港魅力,感受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示高质量发展的北仑风采。“牢记‘硬核’嘱托,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媒体参访团一行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全面了解宁波舟山港从“内河小港”到“世界第一大港”的辉煌发展历程。媒体记者们兴致勃勃地登上观景平台极目远眺,从高空俯瞰穿山港区全貌,还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摄,记录下这座现代化港口的繁忙景象。作为宁波舟山港的核心区域,北仑区内岸线总长17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20多公里,设有北仑、大榭、穿山、梅山四大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约占宁波舟山港总量90%和42%。依托港口、码头、仓储等优势,北仑已成为华东地区主要原油和大宗商品进口储运地,原油吞吐量占全国9%、LNG进口量占全国8%、LPG进口量占全国18%。“宁波舟山港不仅是中国港口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兼亮点国际总编张萍说,参加此次活动,她最关注的地方就是宁波,因为这里有“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我从来不用极词,今天要用一下‘震撼’。因为我们在宁波北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集装箱,更加看到了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甚至是强劲复苏的信心和希望。”张萍表示。媒体参访团一行还来到大碶街道灵峰工业社区,了解工业社区发展成就和民营经济发展蓬勃活力。据介绍,灵峰工业社区现有企业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上市公司6家,员工2万余人,去年实现产值300多亿元。先后获得“全国压铸模具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小微园区”“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等称号。“我们会通过媒体宣传渠道,向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浙江、宁波和北仑的发展情况。因为我们媒体平台覆盖全球,重点区域是葡语国家地区。”葡萄牙葡新国际文化传媒(葡新报)副总编尹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他们多回国内看看,多了解我们国家最新发展状况。“四十不惑,‘侨’见未来。”参访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参访考察活动,进一步感受到北仑开发建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他们将真实地向世界讲述北仑故事、传播北仑声音、展现北仑风采,让更多海外朋友了解北仑、走进北仑,进一步提升北仑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悉,此次活动由省侨办、省政府新闻办、省侨联和中新社浙江分社共同主办,参加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主要由采访全国两会的海外华文媒体组成。在为期一周的参访期间,他们分别前往杭州、宁波、嘉兴等地,为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融通世界搭建桥梁,让世界看见精彩中国、感受美丽浙江。

走进宁波奉化

3月20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35家媒体主要负责人,来到了宁波市奉化区,先后参观了宁波舟山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北仑、弥勒圣坛、雪窦寺、溪口镇等地,收获良多,感叹不已。奉化地处东海之滨、象山港畔,陆域面积127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8.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3.7公里,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现辖4镇8街道,有行政村283个、社区(居委会)49个。户籍人口47.7万,常住人口58.6万。奉化历史悠久。发轫于五六千年前的茗山后文化,4200年前建立名震中原的堇子国,成为当时宁波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属越国,秦时属会稽郡鄞县,隋时属句章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奉化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县。1988年撤县设市。2016年11月撤市设区,正式纳入宁波中心城区。奉化人杰地灵。系五代后梁布袋和尚(弥勒佛)出生出家、得道、圆寂、归葬之地,被誉为“弥勒圣地”。宋代有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和靖,元代有“江南夫子”、诗坛名家戴表元,近现代有历史名人蒋介石、蒋经国,外交暨体育名人王正廷、文人大使王任叔(巴人)、红帮裁缝鼻祖王才运等,涌现出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及卓恺泽、王鲲等一批杰出革命人物。奉化山海秀丽。有山有江有海、有人有景有佛,融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海港胜景、佛教文化于一体,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2%,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5A级景区城。象山港奉化区域港湾幽静、碧海蓝天,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蒋氏故里溪口是全国对台工作重要窗口,兼有湖、溪、泉、瀑、山特色,汉代誉为“海上蓬莱”。雪窦山风景瑰丽,宋仁宗封为“应梦名山”,被央媒认可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古刹被誉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露天弥勒大佛高56.7米,是全国最高的铜制坐姿弥勒大佛。中国美丽休闲小城溪口镇和“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是国家AAAAA风景名胜区,分别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亚洲唯一代表案例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乡村案例。奉化产业鲜明。有“琼浆玉露”水蜜桃、“罗汉圣果”芋艿头等十大主导农产品,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工业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生命健康、关键基础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电、时尚服装等八大产业集群,是全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服装之乡。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0.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9.9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72位。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宁波奉化雪窦山

一座山,因一座千年古刹而名震千古;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千古流传;一座山,因一尊大佛而道场重兴。这座山就是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的浙江宁波奉化雪窦山。雪窦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文化名山,又有名僧辈出的禅宗名刹。为了扩大雪窦山五大名山影响力,奉化从2013年起全新开启佛教名山建设,77个硬软件项目正有序推进。列入五大名山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中国民间逐渐达成佛教“四大名山”的共识。民国时期,太虚大师担任雪窦寺方丈,于1933年在雪窦山开讲时,首次倡议增加奉化雪窦山为五大名山、弥勒道场。1934年版的《佛学大辞典》,在四大名山条目下加注:“近有主张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太虚大师之说,首次得到确认,从此,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说开始流传。1987年10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尚在重修中的雪窦寺视察。他十分赞同太虚大师的倡议,表示“雪窦山可以称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同时建议“雪窦寺乃弥勒应化之地,佛殿建筑应有别于其他寺院,可独建弥勒殿,以彰显弥勒道场和雪窦名山”。太虚大师和前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都认定,奉化雪窦山作为弥勒圣地,与普陀、五台、九华、峨眉合称“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弥勒“慈”、观音“悲”、文殊“智”、地藏“愿”、普贤“行”是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五大菩萨法门。列入五大名山的文化溯源雪窦山与弥勒是怎样结缘的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唐末五代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这和尚出语无定,常以锡杖荷着布袋,右手提罗汉珠游化四方,见到人便向人乞讨,得来的东西全藏于布袋之内,因此,人们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这个法名契此的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雪窦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据宋代禅宗灯录《五灯会元》记载,布袋和尚圆寂前,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偈语暗示世人,其实,弥勒就在你身边,只不过你意识不到而已。偈语一传开,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便是弥勒佛的化身。当时,有位杰出的石匠把布袋和尚的形象刻在石头上,那放浪的形骸,灿烂的笑容,实在太生动了。大肚弥勒的笑容和随意,展示出包容、和善、幽默的特质。渐渐地,大肚弥勒取代了传统弥勒的造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弥勒形象。因此,有人说,如果不是大肚弥勒的独特形象,那么,弥勒信仰也许不会如此深入人心。布袋和尚为何总选择游化雪窦山上的千年古刹雪窦寺弘法呢?据史料记载,雪窦山除了风景秀丽之外,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杜牧、孟郊、梅尧臣、王安石、曾巩、郭沫若等历代文化名人慕名而来,题诗咏吟。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曾梦游“八极之表”,醒后派人画天下名山进呈对照,见雪窦山“双流效奇,珠林挺秀”景观,认定就是他梦见的“八极之表”。淳祐五年(1245),南宋理宗赵昀追书“应梦名山”,在雪窦山勒碑建亭记之,目前遗迹犹在。当年苏东坡在读了《雪窦颂古集》之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直到晚年,他还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中国当代大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宋代有两部名著对中国文化具有卓越贡献,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便是当过雪窦寺主持智觉延寿的《宗镜录》。《雪窦寺志》中记载延寿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从唐朝懿宗皇帝到清代光绪皇帝,千年以降,共有12位皇帝或敕谕或赠经或赐物,以不同方式垂青着这座禅宗名刹。列入五大名山的当代姻缘雪窦寺五毁五建,几经变迁,历经沧桑。1985年重建的雪窦寺迎来新时代的曙光。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弥勒大佛,举世瞩目。2008年11月,大佛落成开光,道场更加壮观,这尊全球最大的露天坐姿弥勒铜佛像高56.74米。雪窦寺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肚弥勒,我们随处可见弥勒慈祥可爱的笑脸。在普通人心里,大肚弥勒早已超越了佛教的范畴,人们把他视为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象征。民间常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佛就是大肚弥勒。正如星云大师为雪窦山大佛题字:“人间弥勒”,表示:人人皆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随着弥勒文化的兴起和传播,布袋和尚传说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雪窦山作为中国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日见扩大,去年,奉化被命名为“中华弥勒文化之乡”。弥勒的本义就是“慈氏”,意思是对众生怀有慈悲仁爱之心。对弥勒的信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近年来,雪窦山与其他四大名山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频繁。2008年11月,普陀山、雪窦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风景区管委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2012中国奉化弥勒文化节策划“迎请慧灯·点亮心灯”五大名山祈福心灵之旅———“五灯会元”主题活动,得到了各大名山的热烈响应,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五大名山系列丛书雪窦卷《世界因你而欢喜》也公开发行。自2008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以五大名山为主体,五大法门为内容,五盏慧灯为形式,因缘殊胜,五灯会元,高僧主礼,盛世呈现。内外兼修,方得重心。目前,奉化正积极塑造弥勒信仰朝拜中心、弥勒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弥勒文化观光旅游中心,开发心灵之旅。文化学者叶小文在《路遇“弥勒文化”》中写道:一个弥勒信仰,却原来其中确有文化。这文化,其实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是要借神来想人之所想,言人之所言。改革开放以来,奉化、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人民奋发努力、安居乐业,大家喜从中来。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