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C
Toronto
星期日, 14 9 月, 2025

追梦中华系列

“这真的是一座宝藏城市”海内外媒体代表用5天时间亲身感受侨乡魅力

6月8—12日,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访行(江门站)活动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6家涉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代表以“追梦中华·改革开放创新的广东侨乡”为主题,用5天时间深入江门各地,探寻江门经济、文化、乡村等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感受江门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并通过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示中国侨都。6月12日,在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侨见·江门海外华文媒体沙龙上,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江门给她的感受。朱新娥是第一次来江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精美、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收藏的数万件翔实史料等都让她感到震撼。  “来一次江门根本不够”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滋养出独树一帜、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侨乡文化,吸引着全球华文媒体的镁光灯。在为期5天的行程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涉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代表来到五邑大学、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开平赤坎古镇、自力村碉楼群、歇马举人村、冯如故居等地,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探寻江门城市发展的“一路风景”。“来江门前,曾通过电影、电视碎片化地了解过这里,站到这片土地上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这真的是一座宝藏城市,值得我们多看、多写,广泛地向世界传播!”《德国侨报》副总编辑俞光馥是第一次来江门,旅程中的一切都让他倍感惊喜。他用手机拍下了在江门的所见所闻,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说这里的一切都值得更多人了解。让俞光馥感触最深的是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以前只在历史课上学习过梁启超先生的事迹,现场参观了他的故居,深感震撼。”俞光馥表示,通过本次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访行(江门站)活动,他既了解了江门的历史,又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我们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要把这些故事和精神内涵向全世界传播,让更多的海外华人以及国际友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其优秀事迹。”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朱新娥近距离感受了老一辈江门籍华侨华人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史和江门厚重的侨文化。“江门对侨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非常重视,做得比较好。华侨华人奋斗历程实际上也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朱新娥表示,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她将尽其所能,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介绍给更多的海外读者,让更多人了解五邑侨乡的魅力。她说:“来一次江门根本不够,我们要来很多次,要带更多人来。”愿向海外讲好江门故事海外华文媒体是江门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为期5天的行程里,他们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此次到访江门,印尼《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发现了江门发展的亮点,欣喜地看到了江门在保护和发展特色人文方面所作的努力。“无论是保存完整的碉楼和名人故居,还是在侨博馆里陈列的银信侨批,都非常难能可贵。”在采风期间,张春梅每天都把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她在美国的一位朋友看到信息后还联系了她,“我朋友的长辈在江门也有一幢碉楼,他问我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我说保存完好,他非常高兴,要我代其谢谢江门”。张春梅说:“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方式,例如研学、旅游或考察等,引导华侨新生代回来寻根,希望他们能够赓续祖辈的精神,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加拿大搜罗传媒集团执行董事陈林也收获满满。他说:“这段时间,我把江门的美食、碉楼、龙舟文化等内容都编辑好传到社交媒体上,获得很多外国朋友的点赞,不少外国朋友还说,我给他们的下一趟旅程提了很好的建议。”陈林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应该利用他们在不同国家的资源和影响力,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把江门故事有内容、有质量地传播出去。参观过程中,日本《东瀛新视野》总编辑蒙令华已经着手整理此次江门之行搜集到的材料,准备回去后向日本华人推介江门。“我们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优势,以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情节、乐于观赏的视频,讲好江门故事,把江门现在的建设成就推介出去,让老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有机会、有兴趣回来,亲身感受这里的变迁与魅力。”蒙令华说。希望共同写好“侨”文章“本次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访行(江门站)活动是江门近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采访范围最广的媒体互动交流活动。”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余泽权介绍,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28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6家涉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代表近距离了解我市近年来经济、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亲身感受到中国侨都的魅力。回顾本次活动的开展,省侨联文化部副部长、三级调研员邵慧同样也选择了“震撼”一词,“一是震撼于江门‘侨都赋能’工程的丰硕成果,二是震撼于江门侨乡文化的魅力,像有的媒体朋友说的,江门是宝藏城市,值得我们反复来多次来。作为侨务工作者,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深挖侨乡文化资源。”邵慧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借助此次活动,亲身感受新一轮广东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共同谱写南粤大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新篇章。“希望接下来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海内外媒体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凝聚侨力,共同写好‘侨’文章。”海外华文媒体参观台城街道桂水村。近年来,江门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机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文湾区建设,通过持续组织海外媒体走进江门,探索建立“前店后厂”国际传播机制,创新提出打造“10张城市名片”,加快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江门从“国际传播的先行地”,成为“国际传播的示范地”。 “江门是国际传播的富矿地,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具备天然优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以中国侨都海外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为平台,以侨乡江门观察广东、认识中国,把江门作为调研采风试点基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讲好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故事。

侨见台山

【搜罗网广州6月12日讯】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19个国家的海外华文媒体以及5家涉侨央媒和5家广东省内媒体来到江门台山市做了深度采访并参加“侨见•海外华文媒体沙龙”首先来到的是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位于台城西郊,辖区面积 3.9平方公里。近年来,台城街道桂水村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农文旅融合为引擎推动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乡村产业提速赋能、乡村环境提档升级,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幸福新图景。台城街道桂水村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美丽乡村”等称号,入选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随后来到台山市中心图书馆“侨胞之家”,位于台山市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是台山市政府联合博富控股重点打造的集学习、阅读、休闲、互动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书量超16万册,书籍覆盖面广、数量繁多。馆内设计十分新颖,设有阶梯阅读区域,多元化藏书区域,目前藏约6万册实体书,10万册电子书。台山中心图书馆设有侨胞之家咨询处、侨心阅览角等区域,书架上张贴著名华侨华人名言,配备可供阅读台山籍作家作品、新宁杂志社等多家侨刊的电子设备,为侨界同胞提供涉侨办事项目信息一览表指引,深化侨乡历史文化传承,进一步搭建依法维护侨益的平台。在这里,海外华文媒体一行参加了“侨见•海外华文媒体沙龙”,大家深度交流,互相表述了这一周的追梦中华・改革开放创新的广东侨乡——2024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访行,纷纷表示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向自己的所在国传播,讲好广东故事。

走进台山——“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举行

【搜罗网广州6月11日讯】6月11日下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举行,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委内瑞拉等18个国家的27家海外华文媒体和多家涉侨央媒及广东省内媒体出席了活动。广东厨艺技工学校暨广东省台山市技工学校是直属于台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广东省重点技工学校。学校是台山市唯一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就业和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 2020年6月,台山市技工学校与广东厨艺技工学校联合办学,学校增设厨艺教学部。办学40多年来,学校专注于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办学成绩突出,累计为社会培养6万多名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其中大部分学员成功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餐饮业,被社会各界誉为“厨点师摇篮”“厨点师黄埔军校”。学校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评为广东省“粤菜师傅”海外交流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首个江门市“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台山市文明学校等荣誉。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恩平

【搜罗网广州6月11日讯】追梦中华・改革开放创新的广东侨乡——2024海外华文媒体广东采访行来到了江门恩平市,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8个国家的27家海外华文媒体,还有5家涉侨央媒及5家广东省内媒体,参观采访了恩平市冯如故居、歇马举人村以及拉美华侨华人文化展馆。恩平市冯如故居恩平市冯如故居,位于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杏圃村,建于清代,是一间典型的三间二廊的岭南小院,坐东向西,硬山顶,龙船脊,外墙为青砖砌筑,内墙为泥砖垒筑,俗称为“银包皮”。故居总长10.49米,总宽9.61米,占地总面积100.81平方米。故居内还展出了冯如生平事迹、中国航空发展史等珍贵的文史资料图片。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将故居按原貌进行维修。2012年10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冯如1883年出生于恩平牛江镇杏圃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2岁随舅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了美国的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之后,他萌发出制造飞机救国的思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从此他开始致力航空事业,发誓:“苟无成,毋宁死!”在爱国华侨的大力资助下,创办飞机制造公司,历经千辛万苦,克服无数困难,终于1909年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次年10月,他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比赛,获得比赛第一名。1911年3月,冯如谢绝美国的重金聘用,毅然带着两架自制飞机投到祖国怀抱。他为了开通民智,宣传航空知识,于1912年8月25日,为民众作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受重伤牺牲。在他被送医的弥留之际,这位开创了中国航空事业先河的伟人对助手说:“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也。”至今这句话仍然激励着无数航空人奋勇前进。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祖籍昌梅村的侨胞以拉美侨胞为主,村里建设有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以下简称“拉美展览馆”),开馆两年已经成为该村一个景点。该展览馆用文字、图片诉说着华侨华人赴拉美地区讨生活到融入当地社会的艰辛历程,充满拉美情调,走进其中仿佛置身拉美地区的民宅之中。100多年前,不少恩平人为讨生活,踏上了前往拉美地区的轮船。他们在当地艰难讨生活,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些华侨华人的后代在当地从政、从商,有不少人成为当地国家的中坚力量。拉美展览馆展现了这段历史。“拉美华侨文化是我们恩平的一个亮点,有许多游客、侨胞特地赶到拉美展览馆参观。”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100多年,恩平到委内瑞拉、巴西、洪都拉斯、巴拿马、多米尼加等拉美地区发展的华侨华人很多。今年3月,恩平还与多米尼加圣弗朗西斯科德马科里斯市签订了友好城市备忘录。恩平市歇马举人村歇马村,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有近7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里“学霸”辈出,明、清时期培养出68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举人285人,从九品至二品的官员有430多人,因此被称为“歇马举人村”。“勤勉好学”的传统,是歇马村发展与兴旺的根基。在歇马村,村场以雄马造型建筑及古祠堂、古树、古碑石、园林、教子台等名胜而著称。完好保存有功名碑林、皇帝敕命、旗杆夹、祠堂、祖训碑石等珍贵文物,以及男人巷、娘女巷等奇特古建筑。其中,功名碑林是当时凡获举人以上功名者,村里就为其刻石碑竖立在教子地台周围,以彰显其功名和鼓励后人。教子地台附近,有200多块宽约0.35米、高约1.3米的功名石碑有序排列着。碑林旁还有纪念8名五品功名获得者的八大旗杆,旗杆墩上竖有两块石碑,石碑之间夹着高10多米的旗杆,根根旗杆高耸入云,令人生出壮志凌云之感。在近现代和当代,歇马村同样人才辈出。近现代,歇马村涌现出爱国华侨、飞虎队队员梁汉一,粤剧名旦芳艳芬以及著名书法家梁鼎光等名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和大学生共200多人,其中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哈勃望远镜总工程师梁新柱,及梁天锡、梁锡三、梁鼎光等三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

2024开平国际龙舟邀请赛:36支龙舟争霸潭江!

【搜罗网江门开平6月10日讯】由江门市政府主办,江门市文广旅体局、开平市政府承办的“甲辰龙腾盛世中华”2024全国龙舟大联动“嘉士利杯”江门(开平)国际龙舟邀请赛于6月10日在潭江河段激情开赛。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36支龙舟劲旅劈波斩浪,争霸潭江。据了解,此次龙舟邀请赛分为标准龙舟组(500米直道竞速)和传统龙舟组(竞艳游龙展示)。开平市内传统龙舟队分别装扮不同主题开展传统龙舟巡游,融合“开平优品”、碉楼文化旅游区、赤坎华侨古镇等元素,各龙舟抽签选取主题和龙舟文化元素进行装饰,按指定路线进行游龙展示。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中、在整齐划一的口号声下,龙舟队队员手起桨落、驾着龙舟劈波逐浪,尽显力量之美,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比拼。各队赛出了成绩、更赛出风采,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碉楼群

(图/文:搜罗传媒陈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开平默默地讲述着华侨华人与祖籍地的故事。奇特的开平碉楼,要从清末民初说起,为了能够防范当时横行霸道的土匪,防御洪水,华侨华人为了保护自己在家乡的气人,就一起集资建起了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仔细看中国传统建筑里的飞檐翘角都有体现,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结构学让其牢固耐用。墙体厚实,还有设计瞭望台、射击孔等等,充满了各种防范的设计,而建筑的内部,又有中国壁画、窗花和传统木雕等。于是,在开平这片田野上,碉楼开始形成景象,变成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碉楼,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广东开平市塘口镇,由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最初建村的是犁头咀,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开村,因地形像犁头而得名;永安里几户则是从升平村委会黄村迁来;合安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村。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著名的有瑞石楼、铭石楼等。都向我们传递着那个家族华侨华人的奋斗故事和荣耀。早在2007年的时候,《世界文化遗产屏幕》就把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其中,自那一刻起,这些古老的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老宅,而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代表,成为华侨华人面向整个世界展示我们的智慧与坚韧的象征。现在看起来,这些碉楼除了是一种建筑上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走进开平,走进自力村,走进碉楼,就走进了那份曾经的历史,穿越到一场守护家乡的时间旅行。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