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C
Toronto
星期日, 16 11 月, 2025
语速:

专题 | Featured

探秘“中国竹器之乡”羊楼司镇:产业兴竹变金

9月11日,来自12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竹器之乡”湖南临湘市羊楼司镇,探秘“小竹片”的“大用途”,感受羊楼司镇因竹而兴的历史脉络。随着竹凉席、竹箩筐等粗加工产品市场达到饱和,羊楼司镇的家庭作坊相继转型,逐渐朝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迈进。如今的羊楼司镇,竹器厂房遍地开花,竹制品花样繁多。中国每十把“逍遥椅”(竹躺椅)便有六把来自羊楼司镇。为发挥产业集聚效用,羊楼司镇围绕竹产品加工、楠竹家居、电商、物流四大主导产业,谋划建设了竹木家居创新创业园、竹类交易物流园、笋竹食品冷链物流园与中国竹艺城。“竹产品+电商”的模式运行不到半年,全镇竹木制品线上营业额便突破5亿元。24万亩楠竹、600多家竹器加工企业、2.7万名相关从业人员……如今,羊楼司镇从以生产凉席、摇椅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厂变为涵盖竹家居、竹建材、竹工艺品等6大系列480余种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其中,竹床、竹椅等小家具类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竹业年产值达3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竹器之乡”。大到竹炭板材、竹制家具,小到定制竹简等手工艺品……走进羊楼司镇竹木家居创新创业园,展柜上琳琅满目的竹制品令人目不暇接。“凡是木头能做的,我们用竹制品工艺都能制作。”羊楼司镇家居产业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沈七文介绍,相较于其他树种,竹子具备生长周期短、密度分布均、环保性能佳等特点,能很好地替代木材与部分钢材。如何将小竹业玩转成大产业?“我们整合了四家企业,主打竹家居全屋定制、成品家具与办公家具。”湖南大为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学军表示,公司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将“竹元素”带入千家万户,吸引了一大批跨境商人。同黄学军一样,竹海炭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明亮也将目光锁定在如何提高竹产业附加值上。“竹炭板材是竹屑废料变废为宝的真实写照,它‘零甲醛’‘高性能’的特点为家具板材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据其介绍,公司生产的竹炭板材已通过当地构建的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羊楼司镇,不仅能倚竹而居,还能以竹为食。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连绵起伏的万亩竹海成为羊楼司镇旅游发展的宝贵财富,竹乡民宿、竹林康养、仿古探幽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受到游客青睐,打卡“竹笋”“竹鸡”“竹虫”“竹燕窝”“竹筒酒”等餐品也成为来羊楼司镇必做的事情之一。一根竹子撑起一方绿色经济。近年来,羊楼司镇依托“中国竹器之乡”与“瑶祖故里”等文化品牌,推进“竹旅”融合发展,开发了“观竹海、挖竹笋、住竹屋、乘竹筏、品竹宴”等“竹主题”休闲,乡村采摘游、生态游、民宿游受到游客热捧,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离开之际,记者回望羊楼司镇,只见苍山茫茫、碧波微荡,山脚之下,一排排独具瑶族风情的黛青灰瓦民居错落有致,与崇山竹海融为一体。这片看似普通的竹山,无声滋养着周围5万余居民,不断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完)

走访湖南岳阳生态渔村:洞庭渔民“上岸”路更宽

9月10日,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走进湖南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探访当地退捕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穿梭于六门闸社区“晒鱼长廊”,只见一排排正在晾晒的风干鱼摆放整齐,空气里也弥漫着洞庭湖鲜特有的香味。  六门闸社区地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华容河口上一座名为六门闸的水利枢纽命名。过去,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六门闸闸口附近形成了一个码头。渔船停靠于此,渔民上岸卖鱼,带动周边的鱼市繁荣。渔民因此成为六门闸社区的主要群体之一。  然而,过度捕捞等活动,给长江生态带来严重破坏。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六门闸社区76户152名渔民于2019年底全部退捕上岸。岳阳市统筹资金4800万元,在六门闸社区为以船为家的渔民修建了占地面积120亩的生态渔村。  “除了捕鱼,啥都不会。上岸后干什么呢?”今年49岁、靠捕鱼谋生了20多年的叶立新说,刚上岸时,渔民都担心未来生计。  政府不仅发放转岗补贴,还通过技能培训转业、助力创业就业、公益岗位助业、企业吸纳就业四项就业帮扶有效措施,帮助渔民转型转产。上岸渔民有的从事稻虾轮作养殖、有的开起餐饮民宿、有的办起家政公司,不再迷茫。叶立新参加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后,投入37万元包了10亩水塘养鲈鱼,2022年养了3万多尾鲈鱼收入不错,今年增加到4万尾。“利好很多,比如技术指导、低息贷款等,我们可以放心谋发展。”  政府引入的电商平台也为当地资源产业化提供了渠道。位于六门闸社区的国家地理标志君山电商平台,扶持了一批当地“网红”,鼓励他们直播带货,形成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月销售实现近4000单,年交易额达2000多万元,更多村民迈入互联网销售的门槛。  “人工去内脏,少盐低温腌制,鱼肉会更紧实,风干以后,鱼刺都可以吃。”新生代“渔民”刘静正在线上直播,向天南海北的网友展示洞庭湖特色美食风干鱼的风味。  屋外,她的爸爸刘平忙着处理生态养殖的翘嘴鱼,先刮掉鱼鳞,沿背部切开,除腮破肚,再摊平抹盐,渍出水分,洗刷浸泡,最后将处理好的翘嘴鱼倒入网筛,挨个将它们摆开晾晒。  “以前靠湖吃湖起早贪黑‘水上漂’,一网撒出‘望天收’,逢刮风下雨天,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如今换个‘吃法’,心里踏实多了,幸福日子万年长。”做了大半辈子渔民的刘平很满意上岸后的新生活。  退捕上岸渔民居有定所、生活有保障、转产就业有路径,六门闸社区生态渔村跻身岳阳市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行列。  2020年,“钱粮湖六门闸风干鱼(翘嘴鱼干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六门闸风干鱼销售额超2亿元。钱粮湖镇上岸渔民户均收入由2019年的2.5万元增至2022年的6.2万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与前几年相比,如今的洞庭湖越来越美了。”刘静说,变美的不只是洞庭湖,还有退捕渔民的新生活。(完)

湖南岳阳探索自助互助养老方式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这方吹拉弹唱,那方棋牌益智;身体疲惫的互相推拿按摩;中午有免费午餐,傍晚结伴去打理菜地……9月10日,走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华一村,正在湖南参加“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的12国华媒代表便看见这些热闹又安心的互助养老场面。岳阳市华一村因境内的华一水库而得名。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1600多人,5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四分之一。随着青壮年大量流向城镇,村内居民日趋老龄化,农村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留守老人谁来养、怎么养的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华一村村支两委倡导成立了老年人自助互助养老协会,带领村里老人互帮互助“抱团取暖”。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自愿申请为正式会员,55岁以下的可申请为志愿者。目前,协会已有200多名会员。  该养老协会主要围绕组织会员以自助互助形式为困难、失能老人提供相关帮助,组织会员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普活动,创办会员食堂和生产基地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可以理解为老年人的‘抱团取暖’,即通过相对低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高龄和身体较差的老人,以老帮老良性循环。”华一村村委委员谢辉介绍,这样既缓解了养老压力,也让老年人找到了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华一村自助互助养老协会以宜康中心为载体,引入“时间银行”概念,会员参与自助互助志愿服务,或由亲属代劳及向协会捐资赠物,均可获取“时间银行”积分。老年人可使用积分在协会兑换生病照料、日常用品、免费午餐等各种服务。  “我们还会不定时为老人家举办一些稍微丰富的文化活动。”谢辉说,明显可以感觉到,村上老人家比以前开朗、高兴很多,身体也比以前要好了。  “年轻人都不在家里,老人家难免孤单。有了这个活动的地方,我们有时候打点牌、搞点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今年74岁的村民唐文楷每天上午在家打扫完卫生后,就会到村里的宜康中心聊天、娱乐。  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或者居住偏远的老人,协会志愿者则进行上门服务,通过叫早、帮忙打扫卫生、购置生活用品以及倾听陪伴等方式,解决老人生活和心灵所需。  三封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杜虎介绍,为让协会持续长效运行,华一村宜康中心前方的菜地和鱼塘均划给了协会,协会还承担了华一水库的日常保洁工作,各项收益足以满足日常开支。同时,一些老人子女也会不定时购置生活用品或者捐资到宜康中心,为老年人尽一份孝心。  自助互助养老协会运行两年来,华一村老年人生活困难有效解决,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指数极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日渐融洽。华一村自助互助养老模式成效已显现。据了解,面对席卷而来的“银发浪潮”,岳阳市还在积极探索五保联建、“1+N”养联体、一键帮、寄居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

洞庭湖畔“烟火气”升腾 醉美“夜巴陵” 点亮夜经济

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的湖南岳阳楼旅游区开始展现另一番景致:飞檐翘角的岳阳楼被华灯勾勒得格外醒目,景区内古乐袅袅,手持花灯的舞者衣袂飘飘。景区外,俯卧洞庭湖岸的夜市“长龙”烟火升腾;汴河街、工业遗址公园等网红打卡地人潮涌动……9月9日晚,来自12国的华媒代表走进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岳阳,在传统与现代间感受巴陵古城的烟火气。  岳阳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震古烁今,让岳阳楼成为海内外华人心驰神往的文化圣殿。“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仙李白更是六次前来,留下20多首吟咏岳阳的诗篇,字里行间就有对洞庭夜色烟火的沉迷。  步入岳阳楼景区,映入眼帘的是灯光映衬下的“五朝楼观”,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以青铜微缩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布局在蜿蜒的小溪边。临水起舞的舞者,沿途不时可见与游客吟诗作赋、表演情景剧的演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沿着一条清代麻石街行至岳阳楼主楼下,文人墨客笔下的千古名楼便真实还原在眼前,大家纷纷驻足用手机拍照留影。  据悉,自今年5月夜间延长开放以来,前来打卡岳阳楼夜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围绕做活“夜经济”,景区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演绎诠释岳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以“国潮文化+休闲夜游”的形式推出全新节目。在欣赏各类音乐歌舞节目的同时,游客还能和演员拍照互动,在此体验穿越时空的奇妙夜游之旅。岳阳楼旅游区濒临洞庭湖畔,涵盖岳阳楼景区、汴河街、巴陵广场、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岳阳港遗址公园,是岳阳核心旅游资源的聚集地。2022年8月,岳阳楼旅游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而今,不断丰富的“夜经济”消费业态,让充满历史韵味与潮流活力的巴陵古城尽显“烟火气”和高人气。依托洞庭湖和千古名楼的响亮名片,岳阳临湖临楼打造新夜市引流促消费,力塑集旅游、餐饮、音乐、烧烤等融合发展的“老街区、新网红”特色名片;周边的一些老厂房、旧仓库、工业遗址等闲置资产也被“激活”,成为城市新的网红打卡点。离岳阳楼景区不远的岳阳港工业遗址公园,原是湘、资、沅、澧四水由洞庭湖进长江的主要港口。在系统解决污水直排、防洪排涝、功能缺失等问题,将塔吊、混凝土桁架等工业遗址保留形成景观后,当地悠久的城市码头文化,以全新的滨水休闲体验式公园形式得以延续。  湖面盘旋的沙鸥展着“金翅”,不时驶过的巨轮甲板耀着金辉……夕阳西下,这里成为欣赏洞庭夕照美景的绝佳场所。灯火渐明,以高大桁架为背景的主舞台变身夺目的光海,延伸四季的“洞庭渔火季”系列文艺节目及非遗项目在此轮番上演。目前,岳阳楼旅游区80余项夜间开放文化旅游项目串珠成链。通过不断培育“夜游”“夜赏”“夜读”“夜食”等夜间文旅经济和网红景点、互动式体验项目,今年以来,岳阳楼旅游区累计吸引游客和市民超650万人次,最大日流量超过20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演绎等文娱消费。

“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启动

9月9日晚,“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的16位华媒代表,将深入岳阳各地,解锁文旅赋能下的岳阳乡村振兴“密码”。本次活动由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承办。岳阳地处“湘北门户”,怀抱洞庭,北依长江,资源禀赋独特,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于一体,是湖南第二大经济体,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湘文化、忧乐精神的重要始源地之一。近年来,岳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聚焦产业强劲,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0个,规模工业企业1974家。二是聚焦开放领跑,北融南接形成新格局。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6.5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聚焦绿色示范,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崭新名片。四是聚焦人民共富,民生改善谱写新篇章。今年上半年岳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40元,同比增长6.4%,居湖南第三。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走进岳阳楼、华容、君山、临湘、汨罗等地,深度体验江湖之胜交织山川之美的湖山气概,深刻领略古韵人文焕发时代新风的别样精彩,深入见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海外华媒代表们能感受岳阳的发展、发现岳阳的美好、体会岳阳的热情,并记录下岳阳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民俗风情、建设亮点,向海内外展现千年古城、现代岳阳的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奋进之态。当晚,海外华媒代表游览体验了岳阳楼景区夜景,绚丽的灯光、幽雅的景致、古韵的演出不时激起大家阵阵惊叹。临湖而起的岳阳楼,飞檐四起、檐牙高啄,在灯光的照射下,尽展“千古名楼”的独特魅力。矗立在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的岳阳楼,肇自汉晋,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古貌的纯木古建筑。其前身是东吴将领鲁肃建造的阅兵楼,唐代起逐步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至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自此名动天下。在当晚的欢迎晚宴上,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刘启峰发表的讲话全文如下:海外华文媒体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洞庭湖畔,隆重开启“行走中国·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岳阳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岳阳市委向不辞劳苦、远道而来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岳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外华文媒体表示真诚的感谢。岳阳地处“湘北门户”,怀抱洞庭,北依长江,南纳三湘四水,资源禀赋独特,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于一体,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湖湘文化、忧乐精神的重要始源地之一。现辖2市4县3区和4个非行政区,常住人口505万、户籍人口568万,总面积14858平方公里。近年来,岳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聚焦产业强劲,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0个,规模工业企业1974家。二是聚焦开放领跑,北融南接形成新格局。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6.5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聚焦绿色示范,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崭新名片。四是聚焦人民共富,民生改善谱写新篇章。今年上半年岳阳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40元,同比增长6.4%,居全省第三。本次主题采访活动中,我们将带领各位媒体老师们走进岳阳楼、华容、君山、临湘、汨罗等地,深度体验江湖之胜交织山川之美的湖山气概,深刻领略古韵人文焕发时代新风的别样精彩,深入见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诗和远方”走进现实。希望通过此次调研采访活动,大家能感受岳阳的发展、发现岳阳的美好、体会岳阳的热情,并记录下岳阳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民俗风情、城市亮点,向海内外展现千年古城、现代岳阳的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奋进之态。最后预祝本次调研采访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海外侨领张仕根:凝聚侨心侨力 同圆共享中国梦

8月31日至9月3日,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200名归侨侨眷代表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600名海外侨胞特邀嘉宾欢聚一堂,共襄盛举。与会代表与海外侨胞特邀嘉宾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加拿大蒙特利尔华商会主席张仕根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令无数海外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海外侨领担负着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他说,我们要充分发挥侨界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张仕根认为,侨界要继续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参与海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祖国内地的经贸往来,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经济共赢与繁荣。加强与祖国内地的科技合作,并共同研究解决全球性的科技难题。积极参与祖国内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张仕根表示,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海外华侨华人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凝聚力量、团结奋进,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祖国统一以及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作出更大的贡献。侨界各方要团结一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祖国统一以及共享民族复兴荣光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要把会议精神带回当地侨社,让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海外华侨华人的代际中薪火相传。(海外网-加拿大-常建国)

如梦令·2023回响中国传统艺术展演9月9日多伦多正式开演

如梦令,不止是一场汇集戏曲、汉服、音乐和舞蹈的演出;是一群青年人对传统文化十数年的热爱与坚持,是一次他乡遇故知、灵感碰撞的激动与喜悦,是传承,是跨越时空、跨越山海的共振,是历久弥新,念念不忘才得以拥抱的回响。是秋之初,瑞风送爽,夙兮梦里,忽闻回响,往昔之音韵,徐徐再起,是为《如梦令·2023回响中国传统艺术展演》也。《如梦令》筹备半载,於此敬揭红幕,欲将古典之艺,传承于时下;近二十个节目、五十余演员,锵锵之音,朗朗之歌,传颂而至,不胜其妙。首当其冲,有汉服舞剧《梦红楼·太虚幻境》:基于《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情节,有仙子羽衣飘飘,引领宝玉洞悉金陵十二钗由繁花锦簇到诸芳流散的荣辱盛衰。角色服饰细致考究,皆以明代形制汉服展示,令人如置其中,不觉岁月之往还。继之者,昆曲“临川四梦”之二,汤显祖所创《牡丹亭》、《南柯记》:一花一世界,一曲一人心,情感于曲中交融,与观者心心相通。《牡丹亭·惊梦》,描绘女子因伤感春情而愁苦,梦中境遇云雨之欢愉,情感缠绵,曲调婉转,引人陶醉其中;《南柯记·瑶台》,梦入蚁国幻境之神奇,有金枝公主盛衣冠,整甲胄,验枪弓,做工繁复细腻,令人眼花缭乱。再有古典舞《且看行云》。舞者翩若行云流水,步履轻盈,舞袖飘飘,若行云之舒卷,随风而动,曲折纷飞,变化万千,生生不息。舞动间,观者瞩目,犹如仰望苍穹,美不胜收。而古琴曲《庄周梦蝶》亦别具风韵。琴音清幽,似远山流水之声,又如微风拂过花间。庄子之梦境,化作音律,琴弦之间,仙境展现,听之心旷神怡,犹如坐于庐山之巅,凌虚御风。当世之音,不仅传承古雅,更有国风流行歌曲《悟空》独树一帜。歌曲曲调欢快,歌词抒发豁达之情怀。曲中悟空,意象飘然,挥斥方遒,心怀大志,世界任我闯荡,风云变幻,岂曰无补。展演之篇章纷繁,非止红楼幻境、惊梦瑶台、云游之美、庄周梦蝶。京剧之激情飘逸,民族舞之热情奔放,民乐之典雅悠扬,无一不将于舞台上呈现。各路才艺荟萃,多姿多彩。当秋叶纷坠之际,望诸位雅观之士,拭目以待:一场传统艺术的盛宴即将展开,定当使人心荡神驰,醉卧美意之中。回响传统文化研习社(以下简称回响)成立运营于2022年8月,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联邦政府注册为非盈利社团组织机构。作为新生代的非盈利组织,回响以文化艺术为纽带,以群体成员的共同爱好为基础,以传承与传播中华古典美为任;其成员均系具有专业或半专业艺术学习背景的、多伦多及周边各大高校在读学生及在职青年,下属戏曲、民乐、舞蹈、传统服饰等版块,致力于在多伦多本地及网络社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回响成员以共同学习进步、为各界观众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华古典美学为目标,通过演出、创作内容和举办日常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东方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尽绵薄之力。 回响自成立之初首次举办展演以来发展迅速,秉承”保护传统,积极创新“的理念,在各界朋友支持下,不断吸取经验和建议,回响已然成为海外的新主流文化社团。2022年8月,“回响传统艺术展演”在多伦多首次亮相,以其编排流畅、风格多样的精彩演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们。这次活动不仅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鼓励,还掀起了一系列正面的反响。春去秋来,回响传统文化研习社年度艺术展演将于2023年9月全面升级,强势回归。本次展演节目内容将涵盖中国传统戏曲、曲艺、舞蹈、民乐、传统服饰文化和国风融合流行艺术,可谓古今并包,形式无拘。第二届《回响·中国传统艺术展演》以「梦 」为主题,引领观众探索由东方古典美学筑就的文化宝库。我们将为观众带来昆曲《牡丹亭·惊梦》《南柯记·瑶台》,回响二创汉服舞蹈短剧《梦红楼·太虚幻境》,以及民乐合奏,民族舞,现代舞,京剧,国风流行歌曲等众多表演。时间:2023年9月9日 19:00地点:Sandra Faire and Ivan Fecan Theatre购票链接(票价:$35/$45/$55):https://secure1.tixhub.com/yorku/online/b_otix.asp?cboPerformances=2035&cboEvent=944

《足迹》之健身达人Alex和Nico

年轻的华人大胆创新,在加拿大开启了大健康健身中心,两个年轻人,胆大心细,中西融合,让我们一起看看Alex和Nico这两个健身达人的创业足迹。

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高度赞叹甘肃自然人文风光和发展新貌

新华社兰州8月26日电(记者朱昊晨)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甘肃“高原行”采风活动25日圆满落幕,参与活动的媒体代表高度赞叹甘肃省的自然人文风光和发展新貌。自22日活动启动以来,海内外20余家华文媒体代表先后深入走访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多地,饱览黄河、草原、高山等风光名胜,参观博物馆、寺庙等历史人文景点,了解甘肃省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体验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独特风情。8月22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在甘肃兰州参观《读者》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媒体代表们且行且叹,纷纷表示甘肃自然风光之雄奇壮美、历史人文底蕴之深厚、多民族之团结和谐、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迅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对西部地区有了更为直观、具体和崭新的认识,也对甘肃及西部地区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在甘南访问藏族居民家庭后,台湾《海峡两岸》杂志社总编辑冯涵瑛告诉新华社记者:“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甘肃省,看到藏族同胞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愈来愈安康富足,我感到由衷的开心,也深觉中华民族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圆‘中国梦’的美好与宝贵。”“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西北,我对此行所看到的甘肃省发展状况感到十分欣喜。”斐济《斐济日报》翻译部主管孙卓文对新华社记者说,“甘肃省在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多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这里的发展和进步,显示出中国坚持不懈地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上所作的努力。”8月23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与游客们游览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编辑陈林也是首次造访甘肃。他说:“山川锦绣、文化深邃、民风淳朴的中国西部给了我许多惊喜。我看到在基础设施、教育、经济等各方面,国家给予了当地很大的投入和扶持,各种实质性政策帮助当地民众提高了生活品质、促进了区域发展。我将在公司的媒介平台上全方位地向读者们讲述甘肃故事。”来自宝岛台湾的自媒体人邱庆龄说,一路走来,在甘肃大地参访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身为台湾青年,亲身体会到祖国悠久璀璨的文明,甚感骄傲。在兰州,繁华发达的城市面貌、人山人海的观光客颠覆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想象。步入少数民族同胞的家中,看到他们幸福安乐的生活,了解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更加明白“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分量。邱庆龄每参访一处,便会打开手机向自媒体平台“粉丝”们进行直播,让他们“无时差”地感受甘肃的美食美景、社会风貌,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我来祖国大陆十年多了,大陆给了我许多的机遇,我想把大陆的真实面貌分享给台湾的亲朋好友,也许他们能在其中邂逅到属于自己的机遇。”8月24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代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尕海镇尕秀村参观。新华社记者 朱昊晨 摄媒体代表们且叹且书,在第一时间将采风途中所见所闻传递给读者,助海外受众更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中国。尼日利亚《西非统一商报》责任主编王淑华在25日发表的报道中写道:藏区百姓的生活和乐幸福,大街小巷多民族和谐友好。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走进藏族民众家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安居乐业、勤劳朴实。《台湾新报》25日发表的报道中说:“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甘肃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必将成为多民族融合繁荣的典范。”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采风活动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多年来坚持举办的品牌活动,旨在邀请相关媒体实地深入走访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与发展成就,从而真实、客观、立体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今年,该活动再次来到甘肃省,来自阿联酋、加拿大、日本、欧洲、非洲、东南亚及海峡两岸的20余家华文媒体受邀参与。新闻来源:新华社

华文媒体结束甘肃采风 冀向世界讲述中国发展故事

文:中新社陈建新 图:搜罗传媒陈林“在这次‘高原行’活动中,我们所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无论是寺庙、市场,还是景区,社会氛围都很安定祥和。”结束完采风活动,菲律宾《联合日报》总编辑董拔萃在兰州如是表示。  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甘肃“高原行”采风活动25日在兰州落下帷幕。来自两岸及法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逾20位华媒代表,连日来走进兰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  在兰州,华媒代表们参观了读者出版集团,了解集团发展历程、出版发行及转型情况,品味“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并探访了甘肃省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古丝绸之路历史和甘肃彩陶文化;在甘南,华媒代表们走进拉卜楞寺、郎木寺、乡村民宿和藏族民众家中参访,并考察了宗教工作、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曾赴西藏参加“高原行”采风的董拔萃表示,在这些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从农牧民特别是搬迁户的居住环境中,就可看到这不仅仅是脱贫,也是实实在在地奔向小康。未来将加强报道藏族地区经济发展、藏族同胞幸福生活等真实情况。  来自台湾高雄的吴一昌,是《海峡两岸》杂志发行人。已是第三次来到甘肃的他表示,此前曾带台商赴临夏广河县开展扶贫工作,活动因疫情暂停,非常高兴听到广河县已从扶贫名单中退出。《海峡两岸》杂志不仅在两岸发行,也覆盖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希望进一步深入报道甘肃的风俗、民情、宗教等。  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高原行”采风活动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发起,首次举办于2011年。十余年来足迹遍布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为世界了解中国西部提供了重要窗口和平台。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