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News
搜罗网 -
中新网湘西11月3日电 (记者 鲁毅 徐志雄)以“共享减贫经验 建设和美乡村”为主题的“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近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智库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等2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精准扶贫”首倡地,交流共享减贫经验。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何报翔发表视频致辞。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宣布论坛开幕。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黄艳出席论坛。 中国精准扶贫理念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十年来,中国实现了从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到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人间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报翔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精准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站在新起点,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取得新突破,赢得新胜利。 毛伟明在致辞中指出,10年来,湖南始终牢记嘱托,扛牢“首倡之责”彰显“首倡之为”,投身火热实践奏响“大地颂歌”,促进“三湘大地”实现“山乡巨变”。湖南将认真践行“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脱贫攻坚“好成果”,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 “减贫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减贫经验分享和合作。”杜占元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中国外文局将继续聚焦世界减贫与发展的共性挑战和重大需求,加强国际合作,以“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为契机,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减贫经验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多国政要指出,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成效卓越,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乌干达共和国驻华大使奥利弗·沃内卡说:“通过中国向世界伸出的友谊之手,以及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共同分享着减贫脱贫的希望,并从中国脱贫减贫的经验当中获益。” 参观十八洞村之后,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印度前总理顾问苏廷德拉·库尔卡尼说,十八洞村的脱贫故事鼓励了全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依靠勤劳摆脱贫困,“精准扶贫让很多人受益,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和谐。而且改变不仅是收入,还有艺术、文化等方面,这里的人们确实是‘最富有’的人了。” 论坛还分享了湖南湘西州、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广东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十八洞村和“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和乡村建设与发展实践经验。 当天,十八洞村与老挝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听松村缔结“国际姊妹村”意向协议;“十八洞”多语种图书也正式首发,向世界共享减贫经验。本届论坛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主办,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湘西自治州委宣传部、吉首市人民政府、凤凰县人民政府、花垣县人民政府承办,湖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协办,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全球化智库(CCG)、湖南国际传播中心支持。
搜罗网 -
11月3日,“滨海漳州 牵手世界”——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古城北广场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著名侨乡漳州参加“行走中国”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为期6天,主办方邀请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零距离感受漳州闽南文化底蕴和滨海城市魅力。启动仪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古城、参加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和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接下去还将前往东山、诏安、云霄、常山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开发区等地参与“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主题采访活动。 一直以来,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始终在发展中创新求变。华文媒体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找到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中新社始终以“服务华媒”为己任,持续深化同华文媒体的合作,建设“全球华文传媒资讯中心”,共同构筑华文媒体繁荣发展新格局。近年来,为加强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联系,中新社定期组织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到中国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行走中国”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漳州是千年古城、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文化遗产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对台、对外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漳州与海外华文媒体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由漳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与中新社福建分社共同主办、中新社漳州支社承办的“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取得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有力提升了漳州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统计,至今已累计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0多家次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 当前,漳州市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加快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漳州市副市长余向红表示,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创新打造了一批特色凸显、富有成效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特别是建设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成为漳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探索。 “福建是我的祖籍地,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漳州,但对闽南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渊源。”刚参加完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阿根廷《华人在线》社长吴晓榕称,漳州的古建筑风格独特,青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零距离体验闽南风建筑,感受闽南人文与历史的完美呈现。 他表示,作为祖籍福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为闽南文化出海传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讲好漳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丝路新故事。“漳州古城是芗城承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芗城区委书记石振棋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各位海内外媒体朋友能够沉浸式体验到漳州古城“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的鲜明特色,在芗城近距离感受闽南文化、闽南韵味、闽南风情。中新网漳州11月3日电 (记者 张金川)
搜罗网 -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福建漳州正推动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跑出“加速度”。3日,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在漳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聚焦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最新建设情况。 “菲律宾华侨华人对中菲‘两国双园’项目非常关切,也满怀期待。”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吴朝晖此行带着任务而来,“来之前走访商会、社团,收集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大家答疑解惑,为中菲合作发展牵线搭桥。” 早在数百年前,漳州月港就与菲律宾吕宋岛形成从中国经菲律宾至欧美各国的海上贸易通道。而今,漳州与菲律宾的经贸联系依然紧密,过去5年,漳州与菲律宾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菲律宾对福建投资的55%流向漳州。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建设不断提速,菲律宾已有两个园区与漳州园区开展合作,分别是位于邦板牙省墨西哥市的亚泰产业园和位于巴丹省巴丹自由港区菲中经济合作产业园,为中菲经贸合作搭建新平台、开辟新赛道、增添新动能。 漳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与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 “中菲两国各自的规划、发布的政策需要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平台,了解各自的需求、优势以及痛点,积极地探讨、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招商、合作。”吴朝晖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把漳州最新的相关政策向菲律宾华侨华人传达并详细解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据悉,海外华媒代表将走进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漳州园区的诏安片区、东山片区、招银港片区、常山片区、古雷片区,参访中菲“两国双园”项目点,实地感受园区建设速度。中新网漳州11月3日电 (记者 孙虹 张金川)
Dan -
10月25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媒携手·共话发展”主题雕塑在四川成都桂溪生态公园揭幕。高6米的雕塑材质为铜、不锈钢,取名为《纽带》。图为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左二),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文甦(右二),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钟毅(左一),马来西亚世界华文媒体集团董事主席张聪(右一)一起为主题雕塑揭幕。
Dan -
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成都闭幕。闭幕式上,“华媒眼中的丝路”优秀报道奖揭晓。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德国欧洲新侨网、荷兰欧华传媒、泰国《星暹日报》、加拿大七天传媒、柬埔寨头条、匈牙利《新导报》、西班牙《欧洲侨声报》、“今日拉美”等20家媒体选送的作品获颁“华媒眼中的丝路”优秀报道奖。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全球融媒体编辑室”平台入驻签约仪式。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全球融媒体编辑室”平台入驻签约仪式。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首届世界公园城市主题摄影大赛颁奖仪式。
Dan -
中新网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贺劭清)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4日在成都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举行了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战略合作签约仪式。24日下午,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战略合作签约。记者安源摄 据了解,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是由中国新闻社发起、海外各类华文媒体自愿参与组成的全球性合作组织,于2009年9月在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期间成立,旨在促进世界华文媒体之间的沟通联系、互利合作和业务研讨,及其与中国大陆业界的交流合作,提升世界华文媒体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世界华文媒体与四川省各级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沟通协作,有效推动海内外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华文媒体独特传播特色与渠道,有效提升四川国际传播实效,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四川国际传播工作,对外讲好四川故事;共同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共同开展四川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同做好“金熊猫奖”等四川重要活动的国际传播工作
Dan -
中新社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罗海兵 门睿)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0月24日在成都闭幕。闭幕式上,“华媒眼中的丝路”优秀报道奖揭晓。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成都闭幕。闭幕式上,“华媒眼中的丝路”优秀报道奖揭晓。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德国欧洲新侨网、荷兰欧华传媒、泰国《星暹日报》、加拿大七天传媒、柬埔寨头条、匈牙利《新导报》、西班牙《欧洲侨声报》、“今日拉美”等20家媒体选送的作品获颁“华媒眼中的丝路”优秀报道奖。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间,海外华侨华人见证了“一带一路”始于愿景,成于行动;海外华文媒体充分报道并记录了这一历程,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佳作。 据介绍,中国新闻社与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开展“华媒眼中的丝路”报道及作品征集活动,许多华文媒体积极参与报道,成为住在国和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见证者、记录者。
Dan -
中新社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韩洁 金旭)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3日至24日在成都举办。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百年变局下的生存与突破:世界华文媒体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对近年来世界华文媒体发展概况、分布情况、业态状况、融合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及突破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华文媒体遍布五大洲73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拥有最大的华文媒体体量;美洲居第二位;欧洲与大洋洲华文媒体数量相近;非洲地区华文媒体数量相对较少。在媒体形态上,报纸占比最大,约占总数的46%,新兴媒体排名第二,约占28%。 《报告》说,当下,网站是世界华文媒体保有率最高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世界华文媒体在主要社交媒体平台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全球超过4亿用户在脸书、推特(X平台)、微博、微信等主要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关注华媒讯息。华文媒体短视频业务呈爆发式增长。 《报告》指出,世界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晰,整体上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并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力,规模日渐壮大。华侨华人已成为华文新兴媒体较为稳定的用户,华文新兴媒体不仅成为华侨华人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他们发表见解、交流感情的平台。 《报告》分析认为,在挑战中突破、在转型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是世界华文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报告》建议,华文媒体需要“立足本土与放眼全球”并举,即“全球本土化”理念,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增强新闻报道贴近性,重视多元化经营与协同发展效应,积极朝向“新闻传播+”的发展模式,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华文媒体之间的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完)
Dan -
中新社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金旭)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4日于成都闭幕。论坛期间,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华文媒体代表尽抒所见,凝聚共识,达成《成都宣言》。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闭幕式上宣读了宣言。图为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闭幕式上宣读《成都宣言》。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筑牢双向桥梁、推动文明互鉴。” 宣言指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暗流汹涌;区域冲突阴云密布、疫后复苏前路艰辛。面对世界不确定性持续提升,华文媒体当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关切中国、热爱住在国、胸怀全世界,搭起双向桥梁,让中西文明彼此欣赏。 ——“沟通中外情感、促进民心相通。” 宣言称,立足民间交往前沿,身具中华文化底色,掌握当地舆论特色,华文媒体当以沟通情感为己任,既努力书写“侨”的故事、发出“侨”的呼声;又真实、立体、全面地阐释中国。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十年风华正茂,华文媒体继续发挥优势,以促进“民心相通”推动“繁荣之路”。 ——“直面困难挑战、转型融合发展。” 宣言认为,网络冲击席卷世界,人工智能大军袭来,面对融合发展的大势,华文媒体当直面困难挑战,把握突飞猛进的媒介技术,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生态,以坚定融合发展的脚步声,为自身生存发展走出新天地。 ——“共创交流平台、携手开创新局。” 宣言指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今至第十一届,已成为华文媒体薪火相传的“加油站”、融合发展的“导航仪”、更是华文媒体人的“精神家园”。当下,华文传媒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华文媒体更当利用此一平台,增进感情,交流经验,共迎挑战,携手奏响华文媒体繁荣发展的交响乐。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我们听到了大运赛场上欢呼喝彩的绕梁余音,看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幸福活力,感受到成渝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宣言最后指出,再出发,我们相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华文媒体也将秉持初心,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Dan -
中新社成都10月24日电 (记者 金旭 门睿)华语传播面临何种发展趋势?新兴媒体带来哪些创新经验?华文媒体如何加快融合发展?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之道”分论坛,传媒业界知名学者、新媒体行业领军人物及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就此展开讨论。10月24日,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文媒体融合发展之道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图为论坛现场。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面对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华文媒体应提前进行话语体系的布局和创新。“华文媒体以中文为载体,为受众认识和了解世界提供了多元视角,是其优势所在。海外华文媒体未来可积极与国内同行加强交流,实现平台、技术对接,突破现有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强调,未来海内外华文媒体间的合作应超越内容层面,向共享型技术和运营平台方向转变探索,借助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打通聚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其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全面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认为,海外华文媒体要坚持国际视野,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特点精准传播,实现中国声音的“差异化”“区域化”表达。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要注重“人才融合”,加强语言、文化、技术、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指出,海外华文媒体可通过践行技术赋能、视听塑型、移动优先等策略,激活用户思维动能,发挥融合创新势能,提升试听传播效能,让受众看得下去、听得进去、传得出去,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奠定基础。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快手副总裁刘震更看重视觉传播,他建议华文媒体了解短视频特点,通过直播风土人情、品尝美食、体验民俗等活动,突出趣味性、故事性和视觉性,也可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受众互动,增强彼此的情感沟通。 四川观察副总经理黄敏则分享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实践经验。她将主流媒体商业运营的盈利模式概括为“策略化的策划、全网化的制作、项目化的执行、渠道化的发布、数据化的运营和目标化的结项”的全链路流程。 分论坛上,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也分享了自身经验和感悟。西班牙《欧洲侨声报》总编辑戴华东称,当前海外华文媒体虽面临专业人才匮乏、内容同质化等难题,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中文在西班牙越来越热,我们发挥中文平台优势,与高校合作拓展相关业务,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助力转型升级。”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社长张翀强调,华文媒体在拥抱新技术时,也应坚守传统媒体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海外华文媒体应发挥自身判断力、公信力、整合力和语言优势的长处,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盘活社会文化资源,提升华文媒体在当地主流话语体系中的‘能见度’。” 加国传媒集团联合创始人朱远晨表示,华文媒体应因地制宜,用中文和当地语言进行多语言报道,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制作多语言内容。“我们向当地媒体提供华社的最新动态,也向华侨华人传递当地第一手新闻资讯,助力文化交流,传播多元声音。”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全球内容生态服务平台上线仪式、中国新闻网华文新媒体重大报道合作机制成立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