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它的文化内涵也都是特别丰富的,由于穿这个服饰的女子通常都会把头发梳成三根粗粗的大辫子,所以又被大家俗称为“三格毛”服饰。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这个长袍,类似于满族的旗袍,两边都是开叉的,另一部分是罩在这个长袍上的马夹,而藏族人民都把它称为“库多”。觉乃妇女和少女在这个服装颜色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妇女喜欢用蓝色、深绿色做长袍,用紫红色或者大红色做库多,而少女则喜欢用深绿色或者粉红色做长袍,用紫红色做库多,在腰上系上一条宽约7厘米的丝绸腰带,腿上穿上大红的裤子,脚上蹬上一双类似于靴子的连把腰子绣花鞋。这个服饰在颜色的选择上是特别抢眼的,这是因为在觉乃藏族的眼里,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绿色是大地的颜色。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头顶的天空和自然生息的大地。这也从另一面显示出这一古朴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除此之外,觉乃藏族对头饰也是非常讲究的。光头上戴的帽子就有4种(纱茹帽、窝窝帽、烟筒帽、珊瑚帽)我头上戴的这顶就是珊瑚斑嘛帽,它是由珊瑚串联而成的梯形帽子,小的这一面于前额对其,大的那一面披盖在头顶,两边各饰丝带,垂在脑后的左右两边。这个头饰一般在比较喜庆的日子或者有重大接待的时候才会佩戴,所以说我也是着此盛装来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辫子的最中间部则会缀上一块直径约8到10厘米嵌有珊瑚珠玑的阿珑银钱,银钱印有十二生肖或者藏八宝的图案,意为佛祖保佑十二个月平平安安。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多块,这些珊瑚珠玑和银钱都是财富的象征,因此也往往成为藏族妇女攀比的焦点2010年“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罗网 -
【搜罗网6月23日甘肃讯】仲夏六月,甘肃卓尼大峪沟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这里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云朵洁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的大峪沟,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体验藏族民俗。其中,巴郎鼓舞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的一种古典锅庄舞。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击打方式酷似货郎用的拨郎鼓而得名,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对藏族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置身于这片广袤的自然之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更能品味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郎鼓舞,更是在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风采。随着步伐的变换,舞者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击鼓声随之响起,如诗如画。这一传统舞蹈不仅是卓尼藏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精神面貌的生动诠释。甘肃卓尼大峪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藏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期待更多的人来这里感受这份美好,一同见证甘肃的壮丽山河与多彩文化。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搜罗网6月22日甘肃讯】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南部、甘南州东南部,这里是一个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长江和黄河流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卓尼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誉为“藏王故里·秘境卓尼”。在这里一场别具一格的锅庄舞表演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华文媒体们的目光。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其舞蹈动作大多源于民间,以其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表演者以牧民挤奶的动作、夯土垒墙的动作、放牧瞭望的动作、打猎奔跑的动作等,生动再现了甘南藏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民情、性格以及审美观。锅庄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藏族舞蹈艺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甘南卓尼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贴近民众,外来游客也容易参与其中,与传统锅庄舞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甘南锅庄舞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卓尼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表演现场,海外华文媒体及观众们被热情奔放的舞姿所吸引,掌声不断,这场动感卓尼的现代锅庄舞表演是一场集艺术、文化、民俗于一体的盛宴。表演者们身着藏族服饰,踏着轻快的步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他们用身体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这场表演不仅是一次艺术表演,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图/文:唐明涛
搜罗网 -
“我走过亚马逊河,看过智利的火山口,见过北极的自然奇观,但我更喜欢卓尼大峪沟的野性美。”出生于1994年的“海归”女孩张纳欣在卓尼大峪沟种菌子已有三年,她觉得这里“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山川湖泊”的日子让她内心更加丰盈。 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和森林草原为主,寒冷湿润、降水充沛,具有海拔高、气候凉、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的高原环境特点,非常适宜食用菌产业发展。 张纳欣独爱卓尼大峪沟。曾留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哥伦比亚分校4年的她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企业家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商科专业,还去巴西访学交流,辅修葡萄牙语。谈起缘何回到卓尼,她笑称“哥伦比亚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我第一次遇见大峪沟”。 张纳欣的家乡在甘肃陇南,自小对“挖土、种植”饶有兴趣的她,长大后对农业独有青睐。学成回国后,选择回到乡村,脚踏黄土,研究食用菌的种植和销售,先后干过肥料销售、羊肚菌种植等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 2021年,甘南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张纳欣的创业企业“纳朵朵”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该县进行培育。 当时,为了做强这个产业,该县主要领导带着当地民企去黑龙江、福州等地考察。“有个东北的教授告诉我们,卓尼的自然气候特别适合,绿色无污染,同时因为高原‘晚熟’一点,刚好赶上错峰上市,不愁市场。”张纳欣回来后租用30座大棚开始在大峪沟种菌子。 彼时,卓尼县为鼓励更多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种植食用菌,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成1500万棒、500万棒菌棒生产线各一条,同时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培训食用菌专业栽培人员1000多人,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县里对我们创业企业扶持力度很大,土地不需要企业流转,大棚也官方投资建好,我们只需要付租金,专心搞种植,做好产品品质就行。”入春后,气候回暖,张纳欣正在忙着播菌种,把菌种掰成小块,均匀洒在菌床上,用土覆盖。今年计划扩大产量,租100多座大棚,地上种赤松茸,棚内挂种黑木耳。 “赤松茸是低温型菌类,温度高于25摄氏度就不好长,随着气温升高,全国其他产区4月种植结束,卓尼气温较低,我们6月上市,刚好打了季节差。”扎着高马尾,身上裹着一件粉色工装,张纳欣站在种植大棚里,腿上沾泥,脸上洋溢着笑容。 她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一年租金2000元,地租680元,去年种植赤松茸一座棚收入5万元,除去所有成本,一座大棚净利润也有2万元。也就是说,去年净利润有60万元左右,今年按100座大棚算,她觉得净赚200万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此外,每年夏天,结合乡村游热,张纳欣推出园区采摘活动,实现了部分旅游收入。 卓尼县副县长谢江波介绍说,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乡土技术人才培训为支撑,将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务工就业、利益分红、群众栽培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把产业效益和利润让给农民、留在农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搜罗网 -
“本来还有点儿冷,跳了一圈锅庄舞很快就热了起来,更多是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染。” 21日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洮州文化广场上,新西兰Channel33中文电视台总经理宋雨璇和当地民众一起绕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她表示,当地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和淳朴热情的民风都深深吸引着她,令她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探秘甘南之旅。 21日至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来到冶力关镇,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将在此开启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 盛夏时节,全国许多地方已是酷暑炙烤,冶力关镇却有着平均温度15摄氏度的宜人气温。这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也是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区。 走进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绿草山花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村镇民居、打造民宿也都保留着淳朴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参观完池沟村一民宿后,捷克捷华通讯总编辑陈学东发出感叹。 今年以来,冶力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关街村、池沟村和葸家庄村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造了一个个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标杆样板村。 “我们妇女白天在景区里上班,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民宿打点生意。”村民王斌芳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统计数据显示,冶力关镇现注册有农家乐共有90余户。 “印象中,甘肃是‘大漠孤烟直’的苍凉和荒漠感,来到冶力关看到满眼绿景和干净现代的县域环境意外又惊喜。”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杜冰玉说。
“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在乌鲁木齐启动
搜罗网 -
6月21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新疆自治区新闻办公室、新疆自治区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在乌鲁木齐启动。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海外华文媒体和4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新疆自治区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任澄,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江涛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新疆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米海尔古丽·阿吉主持。左志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侨联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信息传播部在会党组的领导下,夯基垒台、探索创新,以“追梦中华”品牌为总抓手,用侨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追梦中华”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通过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广泛凝聚侨界力量、传播新时代中国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我们推出“追梦中华”视觉识别系统,进一步在侨界规范开展“追梦中华”主题宣传活动,本次采访行是该系统首次使用。左志强指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在新疆多走走、多看看,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向世界特别是住在国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立体的新疆。新疆拥有浩瀚沙漠戈壁、广袤草原绿洲、逶迤冰川雪山、湛蓝河湖水泊、悠久丝绸之路,民族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西部的璀璨明珠。任澄对采访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疆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这次活动设计的路线和景观都独具新疆特色,自治区博物馆10万件文物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新疆的前世今生;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可以看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和谐发展和保护;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疏附县民族乐器村、英吉沙县土陶村,可以看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克州江苏产业园、地毯厂,见证着中央和各兄弟省市援疆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千年史诗《玛纳斯》歌舞剧传唱经久不衰。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继续做新疆对外开放的见证者、讲述者、推动者,用笔和镜头,让自信开放的新疆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让新疆故事更出彩。赵江涛表示,新疆是个好地方。此前,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已经成功举办3届,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记者深入天山南北参观采访,感悟新疆历史文化,感受“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蓬勃动力,见证新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和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用各种形式对外讲述真实新疆故事,产生了非常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希望大家当好人文交流推动者、丝路精神传播者、地区发展促进者,通过你们的报道让更多海外受众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的美好实践。采访团团员、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代表海外华文媒体发言。他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将用相机记录新疆的美好瞬间、用手中的笔书写新疆的感人故事、用脚步丈量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把新疆的经济建设成果、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写出来、发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新疆篇章。21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在新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阿不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的带领下,参观了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在乌鲁木齐期间,采访团一行还采访考察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国际大巴扎以及新疆冰山之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次活动是“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第四次走进新疆。在结束乌鲁木齐的行程后,采访团一行还将赴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采访考察,讲好大美新疆故事。
搜罗网 -
【搜罗网新疆乌鲁木齐6月21日讯】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家华文媒体以及4家中央涉侨媒体,来到新疆展开为期7天的采风活动,第一天采风团走进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冰山之父生物科技公司、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国际大巴扎等地,收获满满,对大美新疆赞不绝口,让我们一起搜罗一下这些精彩的地方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5年新馆建成,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2022年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场馆建成投用,新疆博物馆迈入“双馆时代”。该馆基本陈列有“新疆历史文物”、“新疆民族民俗”。还举办过“中国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高昌封建社会”、“伟大祖国丝织工艺”、“新疆原始社会”、“汉——唐时期的新疆”、“新疆石窟壁画(摹本)”、“新疆出土文物”、“祖国锦绣”、“新疆古尸(及伴出文物)”、“馆藏书画”等专题陈列和展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号),其中一级品288件(2014年10月数据)。有丝毛棉麻织物 (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 (汉文、回鹘文、 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 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由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和国家投资,于1987年兴建,是新疆唯一的宗教高等学院,也是中唯一用维吾尔语授课的伊斯兰教经学院。建筑群布局严整,每座建筑都各具特点,建筑整体以现代材料构成。主楼造型既体现出伊斯兰建筑风格,又充分满足其实用功能。主楼的壮观和附属建筑的精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群大气而不失精致,是现代建筑与维吾尔民族特色和伊斯兰建筑风采结合的成功之作。学院是为新疆各族穆斯林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飞具有相当伊斯兰教学知识和现代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宗教教职人才。设有本科,学制为5年。同时开设进修班,培训在职的阿訇、毛拉、伊玛目。进修班学制为一个学期,每年计划培训200人。1987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班学员45名,1988年招收了第二届本科班学员45名。学员由各地推荐,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本科班课程设有:《古兰经》、圣训、教义、教法、教史、古兰诵读、经注学、阿拉伯语、现代维吾尔语、现代汉语、政法常识、史地、体育、现代科技知识讲座等。学院下设院长办公室飞教务处、行政处等机构,在编教职工45人。续建工程有联合办公楼、图书馆、住宅楼等。新疆冰山之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拥有国内最好的天然低氘水。依托新疆优势水资源,专业从事健康水研发生产。企业以零污染的专利汲水技术、真空包装技术,打造了世界高端水品牌“冰山之父”,并将健康水产业链延伸到医疗、保健、美肤等更多领域。目前,公司研发生产了袋装水、鼻腔洗护液、利乐包饮用水、易拉罐低氘小分子团饮用水等10多个产品。企业已在高新区(新市区)投资2000万元,建设低氘小分团饮用水的生产线,并实现了灌装过程的无塑化剂、无臭氧低氘水的制备罐装。董事长岳景春说,公司的水源自慕士塔格峰由地热融化的水,水中的氘的含量极低,还有小分子团特性。“新疆距离海洋遥远,长距离的水汽来源、较低的气温和有利的积雪环境使得慕士塔格峰冰雪融水氘含量低。低氘水是轻分子水,易吸收、加速细胞新陈代谢。”岳景春说,公司将新疆好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并使用专利汲水后,还在包装上下功夫。公司先后经历了用利乐包、铝箔袋、易拉罐等不同的包装形式逐步升级保证水的品质,并在包装过程中使用世界先进的罐装设备采用氮气保鲜等技术。企业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及地方科研院所专家合作,推动新疆健康水在更多领域中的运用。持续的研发也为企业带来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该公司研发的小分子团低氘水注射液用水项目已通过专家论证,并获得了国家战略新兴技术支持,目前专项资金已经就位,公司将针对注射液用水进行研发生产,并建立注射液用水基地。“我们已经推出了泡茶水等新产品,还将推出高锶矿泉水、儿童饮用水等健康饮用水,还有滴眼液等健康产品,以及面膜等美肤产品。”岳景春说。“让新疆好的水资源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打造出更好的产品。”新疆国际大巴扎Xinjiang International Grand Bazaar,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新疆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新疆国际大巴扎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作为少数民族城市的景观建筑,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以传统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对中亚及中东地区的辐射极具亲和力。新疆国际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新疆第一观光塔,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第一层为观景台,面积216.5平方米;第二层是派莱克酒吧,酒吧墙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观图文及新疆各少数民族风情介绍图文,在此把酒临风,纵横古今,阔谈天下,体验颠峰人生,时有民乐盘旋回荡,真可谓人间绝境。旅游工艺精品店――国际大巴扎工艺品店位于国际大巴扎欢乐广场,专营国际大巴扎品牌旅游纪念品,由专业设计师绘萃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制作的旅游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质量上乘,具有一定收藏价值。新疆国际大巴扎大型宴会厅是新疆较大的具备大型歌舞表演并同时可容纳1000人用餐、以新疆民族歌舞、文化、饮食结为—体的大型歌舞宴会厅。饮食改变了传统的围餐制而采用了欧美西方的分餐形式,以新疆民间歌舞表演为主导饮食的观赏性餐饮广场。
搜罗网 -
甘肃甘南6月21日电 (记者 丁思)21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暨“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启动,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研修期间,主办方围绕“新形势下海外华文传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文明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玩转社交媒体的N个方法”等六个主题,和华文媒体代表开展研修交流。 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交汇区,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净土、文化璀璨的厚土。 甘南州州长杨武出席活动时致辞说,走进新时代,甘南着力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努力走出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武表示,希望华媒朋友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甘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质的产业资源,讲述“圣境甘南·心灵之旅”文旅品牌,以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畜牧产业,把甘南各族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讲给中外朋友。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跨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在传播家乡信息、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海外华人积极融入住在国社会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告诉记者,十年前他曾到访甘南州夏河县,十年后再次到访这片极具吸引力的高原生态旅游胜地尤感亲切。藏于深闺的人间秘境甘南,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还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治理上也有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外界十分感兴趣的。他将通过文字、短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将大美甘南推介给更多海外朋友。本次活动研修交流的同时,主办方和华媒代表将一起走进甘南州多个县市,采访拍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访“天下黄河第一弯”,记录黄河沿岸沙化治理工作进展;聚焦阿万仓草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多姿多态的生态民歌、民族经典非遗等等,向海外讲述日益发展的新甘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