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中国
搜罗网 -
在甘肃省南部的碌曲县,藏族服饰以其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碌曲藏族服饰在县域内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牧区与半牧区的装饰风格上,还与当地的气候、性别、年龄、地位和职务等因素紧密相关。藏袍,作为碌曲藏族服饰的代表,有“然拉”、“嚓日”和“仔花”之分。其中,“然拉”主要由布料和绸缎缝制而成,而“仔花”则采用羊皮手工揉搓熟化后制成,内外无料,保留原始的长毛质感。“嚓日”则以羊羔皮或短毛皮为里,外覆毛料或布料。男女服饰形制略同,男式短小,女式较长,色彩上男式偏深,女式鲜艳。珠宝项链和藏式耳环是男女共同的装饰,男子腰间常挂藏式腰刀,展现其独特的男性魅力。除了精美的服饰,碌曲藏族还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扎宁”(弹唱)是一种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表演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龙头琴和曼陀林。这些弹唱作品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宗教、文化和生活,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拉伊”(山歌)则是碌曲藏族人民热爱的一种情歌形式,广泛流传于安多藏区,包括青海、甘南、川北一带。拉伊的歌词朴实、形象,形式多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人们的爱慕之情和离别之痛。
搜罗网 -
阿万仓湿地公园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是以西北的贡曲、赛尔曲、东面的道吉曲汇合处为中心的盆形草原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景区距离玛曲县城约50多公里,为天然沼泽地。从空中俯瞰,黄河仿佛青藏高原最纯洁的哈达飘带,镶嵌在片片水草丰美的绿色土地上。玛曲大经筒,阿万仓镇宁(娘)玛寺大经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藏式转经筒,该转经筒总高度42.38米,内部装藏大藏经1080部约11万册,旋转经轮总重量320吨,其中黄金用去60公斤。虽然体重庞大,但它靠着信徒的力量无时不在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该转经筒于2018年8月31日落成开光,并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
搜罗网 -
踏足迭部,一步跨入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世界。这里是甘肃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丰富的特色文旅产业闻名遐迩。迭部县,藏语名“叠”,意为“叠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神秘的古寺、壮丽的峡谷、清澈的湖泊,更有独特的藏族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美食。从生态旅游到文化体验,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旅游产品,无一不展示着迭部县的独特魅力。朵迪舞是目前甘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等藏族聚居区。朵迪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朵迪舞有赖萨朵地、格班朵地等十余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和意义。舞蹈开始时会做出头顶三下、脚跺三下的动作,以象征先民开天辟地的功绩,其后便叙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自然物象的好处。表演过程中以舞姿展示自然景观的奇异变化,天上、草原、海洋等场景各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态。朵迪舞是羌文化和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搜罗网 -
“终于见到黄河了!”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见到黄河时,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发出感叹。6月25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在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黄河沿岸阻沙林带治理点采访。九美旦增 摄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有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在藏语中,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 在20世纪90年代,玛曲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此,官方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举措。今天走进玛曲,放眼望去满是绿色,夏季是玛曲最美的季节,山花盛开,远处蜿蜒的黄河静静流淌着。 在玛曲黄河特大桥东侧,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拿着玛曲黄河生态治理对比图向大家介绍说:“1997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寸草不生是一片沙滩,2022年4月份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时这里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马建云在玛曲县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7年,27年来他奔走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据他介绍,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7.1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8.4%。当地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不再增加,趋于稳定状态。 2021年,为期3年总投资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玛曲是受益地之一。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当地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看到原本光秃秃的沙地,一点一点长满了绿草,心里不要说有多开心了。”马建云说,如今他每天仍然在各项目点检查病虫害,做草原植被的巩固提升工作。马建云的微信名叫“守护者”,他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尽自己所能守护好这片草地。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对于母亲河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黄河发源地,看到这里的生态这么好,能够想象当时治理工作的艰辛,十分感动。”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说。 随后,海外华媒采访团一行走访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阿万仓湿地,在广袤的草原上聆听藏族民歌弹唱和格萨尔说唱,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是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主编许海媚第一次来甘肃,一路走访甘南州多个县市到此,她表示,没有想到甘肃的地貌如此之丰富,更没有想到在大西北也有湿地。回去后会用笔触将这里生态治理的故事讲给马达加斯加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玛曲如何确保这一河清水向东流。
大美新疆探寻丝路风情——“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走进昌吉、喀什大美新疆
搜罗网 -
6月22日—25日,由中国侨联指导,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自治区侨联共同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走进昌吉、喀什。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采访团副团长、自治区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米海尔古丽·阿吉等参加有关活动。昌吉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各国的重要桥梁,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采访团来到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博览园,了解不同时期新疆农业发展、农耕文化、风土民情、特色农产品以及国内国际现代农业成果。当看到采用集约化生产、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先进技术的“蔬菜工厂”,采访团成员、加拿大搜罗传媒执行董事陈林说:“近距离看到未来农业,让我感受到昌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大好发展前景,有效利用高科技、新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我要把这些故事分享出去,让海外更多的人去了解真实的新疆”。“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喀什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采访团先后来到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等地,在传统和现代交织的体验中,用镜头探索积淀千年的人文底蕴,感受多元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采访团参观了信教群众的日常礼拜活动,了解到当地政府充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采访团成员、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表示:“能够完整保存古老宗教场所并不断发展现代化宗教学习设施,体现了政府依法保障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采访团一行参访了喀什古城、喀什博物馆、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东湖社区等地,深入社区、街巷,体验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了解古城改造和建设历程。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主席续炳义感受颇深,他说:“新疆政府在短短几年时间把一个个老村落改造成幸福新村,这种一心为民的作风,对拉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繁荣十分重要。各族群众友好生活在一起,对社会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喀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保护、发展和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采访团先后来到疏附县民族乐器村和英吉沙县土陶村、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体验少数民族乐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法国法中网副总编文化州感慨,“我看到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真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体现。”采访团还参访了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喀什蔬菜产业示范园、英吉沙县小刀村等地,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喀什之行让他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喀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并会将美丽真实的新疆介绍给更多人。
搜罗网 -
扎尕那村位于中国中西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 平均海拔 2800 米 , 属于高寒地区半湿润气候 , 全村辖有东哇、业日、达日、 代巴四个村民小组 , 扎尕那村共 225 户 1601 人 , 为藏族聚居区。扎尕那 村集石林、 森林、 古冰川遗址、 农耕文化、 田园风光、 寺庙、 藏寨等资...
搜罗网 -
因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1925年从卓尼到迭部的科考之路而得名。它起始于卓尼县扎古录镇,沿国道248线途径贡巴寺院、尼巴镇、光盖山,终至于迭部县扎尕那景区,全程长约100公里,也被誉为“中国最美100公里”。在这条路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崎岖的山路、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每一个景色都让我心旷神怡。在这里,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洛克之路,更是一条考验体力和耐力的道路。攀爬、跋涉、穿越,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人更加珍视每一次的胜利,每一次的坚持。洛克之路,是一段旅程,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使人更加坚定地走下去,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
搜罗网 -
“藏地秘境、百年藏寨”尼巴镇不仅拥有千年的特色历史,而且还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是全县有名的长寿镇,长寿老人比率高达31.83/10万,超出我国长寿地区标准的4倍多,如今健在的九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三十六位,目前年龄最大的一位公布吉已116岁。尼巴的长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 自然环境方面:尼巴镇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而且有与世无争的静谧,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树木葱郁、泉水清澈、空气新鲜,而且高海拔使得低氧、强辐射的环境也是长寿的诱因,能不断地激活人体组织细胞,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都说尼巴的水“好”,好就好在多是地下水和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富含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呈天然弱碱性水,石巴沟里还有温泉可以在山泉中沐浴,还有当地群众常年饮用的石巴国家二级矿泉水。特色饮食方面:尼巴的食物多为纯天然,主要以牛羊肉和青稞(炒)面、林下菌类和山野菜为主,配以少量蔬菜。如:牦牛牛奶、酥油、糌粑、自酿酸奶、曲拉、藏包、牛羊肉等,很少吃深加工食物。 生活习惯方面:藏医学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法则与生态规律,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长寿诀窍,就是注意日常起居,尼巴老人生活淳朴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刚破晓(五点左右)便会起床磕一、二百个长头、再去玛呢房转过拉,一切跟随自然的节律生活。且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能与人交谈,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别看运动方式简单质朴,但都是很科学的有氧运动。经常燃柏香熏屋子,起到祛味消毒、颐神养性的作用。精神方面:抛却世俗的浮华,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因为生活能自给自足、所以内心容易满足,多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祥和。转山、转水、诵经、挤牦牛奶、打酥油茶、唱歌、跳舞、挖草药;淳朴且有信仰的生活使得尼巴人普遍有一颗与世无争的阔达的心态。家庭方面:尼巴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要“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服先给父母穿”,而且在尼巴人的传统观念里,一大家子人都要生活在一起,三世同堂,家庭关系融洽和谐、儿孙对老人的照顾有加,使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加长寿,这也是尼巴镇没有一个“困境老人”、“留守老人”的原因,更充分体现了尼巴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满宁和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