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C
Toronto
星期日, 28 9 月, 2025

甘肃

华羚乳品:以科技赋能牦牛乳产业 书写高原特色经济传奇

【搜罗甘南7月9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今日走进华羚乳品集团,探访这家占据全国牦牛奶粉销量榜首的企业如何以科技创新激活高原资源,在产业链升级与乡村振兴中书写"高原传奇"。作为中国唯一拥有牦牛乳专业研究院的企业,华羚的科研投入令人瞩目:自2005年设立研发中心以来,累计投入超1亿元,斩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牦牛乳研究院聚焦两大方向:一方面深入提取牦牛乳中特有的共轭亚油酸(CLA)、A2-β酪蛋白等活性物质,应用于特殊医学食品;另一方面攻克脂肪球膜蛋白保留技术,使其"唯甄""菁锐"两款婴幼儿奶粉通过新国标注册,更贴近母乳营养结构。"牦牛乳蛋白质含量达5%-6%,是普通牛奶的1.5倍,免疫球蛋白含量高出3倍。" 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宋礼向记者们说道,基于这些天然优势,华羚已开发出7大系列100余种产品,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到酥油茶,覆盖全年龄段需求。其中A2-β酪蛋白奶粉和双蛋白营养粉(吸收率提升40%)成为市场爆款,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欧盟、美国等高端市场。面对海外市场严苛的农残与微生物指标要求,华羚构建了"质量+技术+创新"的三维应对体系。集团将HACCP、GMP等国际管理体系融入全流程,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低GI功能性乳品,专门针对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我们牵头制定了两项牦牛乳酪蛋白国家标准。"宋工表示,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华羚正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目前,其产品已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原珍稀营养"的差异化定位在国际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集团与8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未来将重点研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运动营养产品。"比如这款牦牛乳双蛋白营养粉,采用酶解技术将酪蛋白转化为小分子肽,很受健身人群欢迎。"工作人员指着展厅内的产品介绍。从雪域高原到世界舞台,华羚用30年时间证明:民族特色产业完全能凭借科技力量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名片"。华羚的实践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中国高原特色经济的转型路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赢。

探访拉卜楞寺:触摸藏地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首站走进甘肃夏河,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17名华文媒体代表,在凤岭山脚下的拉卜楞寺开启了藏地文化探索之旅。这座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藏传佛教圣地,以红墙金顶的壮阔建筑群、流淌三百年的信仰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文物保护实践,为海外媒体呈现了一幅立体的藏文化画卷。红墙金顶间的“世界藏学府”阴转晴后的天气,让拉卜楞寺的鎏金铜瓦顶在阳光下折射出庄严的光芒。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藏语意为“活佛的府邸”,历经三百年发展,已形成包含6大学院、108属寺的庞大体系。1000多亩的建筑群依山而建,经堂的姜黄墙体与48座佛殿的鎏金装饰交相辉映,500多院白色僧舍如云朵般环绕四周,构成层次分明的藏式建筑奇观。“这里的每一座经堂都是一所学校。”陪同僧人指着闻思学院介绍。作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拉卜楞寺的显密二宗教学体系涵盖医学、时轮、喜金刚等领域,鼎盛时期僧侣达4000人。在印经院,记者们见到了正在拓印的藏文经卷,木刻雕版上的字迹历经百年仍清晰如新。而6.8万余册古籍善本的藏经楼更令人惊叹——其中4万余册已完成整理,实木书架整齐排列,古籍修复师正用传统技法修补虫蛀的经页,四十载坚守让千年智慧得以延续。转经廊里,信徒转动经轮的吱呀声与轻声祈福交织。信仰在这里不是展品,而是活着的传统。古寺新生:传统与科技的守护在当地僧人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参观了工匠们如何用矿物颜料修复壁画,老艺人手把手传授着“堆绣”技法。这是拉卜楞寺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的日常场景。2012年启动的这项工程总投资3.05亿元,涵盖16座佛殿主体修缮、壁画修复、消防安防升级等8大类项目。“金顶修缮用的还是‘鎏金汞齐法’,但我们加了现代防腐蚀涂层。”工程负责人指着屋顶介绍。传统工艺与科技的结合,让古老建筑既保留原貌又增强耐久性。如今,闻思学院的智能照明系统柔和照亮壁画,辩经活动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开展;防雷系统与消防管网隐蔽铺设,既守护文物又不破坏景观。“修缮不仅保护了建筑,更方便了我们的修行学习。”一位年轻僧人说。这项工程赢得了僧俗群众一致认可,也让海外媒体看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用心。文化之窗:向世界讲述藏地故事在拉卜楞寺,身着袈裟的僧侣潜心研读,也看到各族游客聆听讲解。作为国家4A级景区,拉卜楞寺自1980年开放以来,已成为展示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医学学院,传统藏药炮制技艺与现代药理研究并存;时轮学院的天文历法成果,仍指导着藏地农耕节庆。拉卜楞寺的故事,恰是中华文明包容共生的缩影——红墙内,传统在坚守中延续;蓝天下,保护让文明走向更远的未来。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值得世界倾听的中国故事。(图文:陈林)

夏河桑科镇:牧文旅融合绘就草原发展新图景

【搜罗甘南7月8日讯】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采访团走进夏河县桑科镇,探访这座总面积1192.8平方公里的草原小镇如何以“牧文旅融合”为笔,在157.43万亩草场上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从传统牧区到多元业态:草原经济的华丽转身桑科镇位于夏河县南部,平均海拔3200米,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散布在辽阔草原上。曾经的桑科面临“思想落后、基础薄弱、产业低端”的困境,如今通过“多元融合”发展战略,已蜕变为“生态宜居、特色鲜明、文旅崛起”的示范镇。在天境营地,“95后”藏族青年贡去乎才旦打造的25顶特色帐篷成为转型缩影。帐篷内地暖与干湿分离卫生间俱全,唐卡临摹、藏药浴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藏地文化。“旺季周末房源提前两周售罄,”贡去乎才旦说,这种“慢体验”模式正是桑科“业态升级”的生动实践。营地管家尕藏才旦的“四季工作法”更显灵活:旺季驻场服务,淡季回县城经营民宿,全年无缝衔接旅游服务。畜牧筑基 文旅赋能:产业链上的增收密码桑科镇将草场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现代畜牧业与文旅产业间找到平衡点。依托现代畜牧产业园和种羊场,当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机制,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中养殖转型,同时延伸出畜产品加工、销售全链条。“既要养好羊,也要唱好牧歌。”夏河县文旅局局长贡曲才让介绍,桑科深入挖掘畜牧文化、草原风光等资源,开发出“一日牧民”“马背踏绿”等特色项目。在拉卜楞风情街,唐卡绘制、藏饰制作等非遗展示与虫草、藏香等特产销售相得益彰,形成“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的多元增收体系。从香浪节到全域游:民俗IP激活发展动能农历六月的桑科草原,帐篷星罗棋布,锅庄舞与牧歌交织——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浪节”的热闹场景。如今,这个起源于“采薪游山”的传统节日,已升级为持续两月的“香浪旅游季”,成为撬动全域旅游的支点。“香浪节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桑科镇干部介绍,当地在保护节日原真性的同时,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培育出天境营地、诺尔丹营地等高端项目,让“季节性庆典”变为“常态化体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草原永续的桑科答案“层峦雪山如玉叠,无垠草色骏马翔”的美景背后,是桑科“生态立镇”的坚守。当地严格执行“不破坏草场、不干扰牧民”原则,拆除乱搭乱建,实施生态修复,让湿地、草原保持原始风貌。在此基础上,以桑科小镇、湿地为中心,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生态旅游框架。夏河县文旅局数据显示,桑科镇近百家营地全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农牧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超40%。“我们没改变草原,只是用对了打开方式。”贡去乎才旦的话,道出桑科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开启 首站探访拉卜楞寺

【搜罗甘南7月8日讯】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正式开启,来自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7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甘南。首站来到有“世界藏学府”美誉的拉卜楞寺。该寺位于甘肃甘南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1709年,建筑规模宏大,拥有六大学院等众多景点,保留着优秀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据了解,寺内古籍整理工作历经四十余载,已基本完成4万余册古籍善本的整理,为后续数字化工程奠定基础。拉卜楞寺藏经楼藏有6.8万余册古籍善本,涵盖多领域珍贵典籍。目前,藏经楼一层古籍已分类上架,书架更换为实木材质,存藏环境显著改善,二三层今年将继续修缮。此次媒体行将用一周时间走遍甘南7县1市,深度探索涉藏州县发展情况,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甘南!(图文视频:陈林)

甘南夏日雪景多

6月11日,“圣境甘南·心灵之旅”2025甘南文旅全球媒体发布活动采风之旅正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举行。时值六月,甘南草原碧野千里、山花烂漫,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仍可见积雪皑皑,形成“六月碧野映白雪”的独特奇观。图为航拍碌曲县尕秀云谷景区。近日,甘南州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年活动推进会提出,甘南文旅应打破“平铺直叙”,打造“夏季赏雪”等反差体验,以“冲击力、震撼力”提升游客体验感。图为碌曲县尕秀云谷雪景。九美旦增 摄

全球媒体聚焦甘南藏族唐卡:从雪域高原到世界舞台

6月11日电(王牧雨)“圣境甘南·心灵之旅”2025甘南文旅全球媒体发布活动的采风之旅10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深入展开。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记者、网络达人走进致力于唐卡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唐卡小镇。  该镇聚集着十多家唐卡工作室,是当地重要的文化传承基地和文旅融合示范点。唐卡藏语意为“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旳文化瑰宝,被誉为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外媒体的镜头和话筒纷纷对准了夏河县唐卡艺术与文化协会会长兰加板。兰加板向记者们介绍了唐卡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兰加板说:“唐卡学习周期非常长,至少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才能出师独立作画。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追求经济效益,愿意沉下心来长期学习的确实比以前少了。”他坦言这是传承面临的主要瓶颈。  谈及应对之道,兰加板强调创新与普及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尝试突破传统方式,让唐卡更贴近大众生活。”他介绍说,除了保持传统宗教题材的精湛技艺,协会和画室也在积极开发大众化、装饰性更强的文创产品和体验课程。“唐卡本质上是绘画艺术,题材可以更丰富。我们设计了一些包含藏族文化符号的小型作品和短期体验项目,让普通游客,包括外国朋友,能在短时间内参与创作,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他表示,这是目前适应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人关注唐卡的有效途径。  对于国际市场,兰加板透露,已有少量作品出口至俄罗斯等地,以传统风格为主,大幅小幅均有需求,但整体规模尚待提升。  在唐卡小镇,采风团一行不仅聆听讲解,更亲身体验了唐卡绘画的部分环节。新西兰佳讯传媒新媒体中心总编辑罗健饶有兴致地尝试描绘一幅简单的吉祥图案。“这比我预想的要精细得多,虽然只是画一个小符号,但能感受到每一笔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罗健说。  罗健分享道:“甘南唐卡小镇努力通过体验,让普通人触摸、理解这份传统,这种平衡很值得借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更容易打动海外游客。”《欧洲侨报》副总编胡曙光则被一位年轻学员专注临摹的画面所吸引。他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本身就很有感染力。近年来,夏河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唐卡小镇正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为专业画师和学员提供了创作交流的平台,也通过旅游体验为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兰加板所期待的,让唐卡艺术“真正进入到老百姓生活当中”,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方向。

肃北乌兰牧骑:奔走在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成立于1974年的肃北乌兰牧骑,是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他们被外界誉为“中国文艺轻骑兵”,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作为活跃在肃北广大农村牧区的红色文化工作队,50年来,他们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地为舞台,用情用力讲好肃北故事,创作了很多极具肃北民族特征“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如今,肃北乌兰牧骑已成为肃北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将继续秉承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传统服饰刺绣到蒙古医药 探访蒙古族民俗文化之窗

作为生活在雪山之下的蒙古族,肃北蒙古族又被称为雪山蒙古族,这里民族风情浓郁,非遗文化精彩纷呈。从民间文学到传统音乐,从传统技艺到传统蒙古医药,肃北县拥有9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这些项目与草原共生,被雪山滋养,在一代代草原儿女的传承中成为民族共有的记忆。  酒泉市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是游客了解肃北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一扇窗口。  5日,由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发起的“中新观陇·酒泉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团一行来到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采访。肃北蒙古族服饰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娜仁其其格作为肃北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八岁就跟着奶奶学习蒙古族刺绣,如今已研习制作肃北蒙古族服饰57年。  “比如女士服装装饰彩虹就是想让生活更多彩,还有一些羊肠一样的纹案刺绣也是表达草原人期望畜牧兴旺的寓意。”娜仁其其格介绍说。  肃北蒙古族服饰又称为雪山蒙古族服饰,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审美,衣服作为人们日常穿搭,最能体现民族风情和文化。裁缝的蒙古服饰主要是手工缝制,将雪山蒙古族的文化融入到衣服的细节中。“甘肃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文化遗产众多。此行我们将以海外华文媒体的角度记录酒泉,向海外‘华二代’讲述这里的故事。”德国欧洲新侨网总编辑高翔说。据了解,肃北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非遗项目展示中心、非遗传习所、非遗长廊组成,集中展示了肃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脉络、印证历史,通过非遗项目展示、非遗项目宣传,使人们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参与意识。(作者:王牧雨 刘潇)

肃北雪山蒙古族里飞出来个“百灵鸟”

“每当我穿着家乡传统民族服饰站在国内国外的舞台上,演唱蒙古族长调时,内心都无比自豪和激动。”  近日,乌兰牧骑歌手道玛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雪山蒙古族民族文化艺术。  在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2024年甘肃省民歌大赛中,道玛曹荣获专业组“十佳民歌歌手”奖以及网络人气奖。此前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民族歌手比赛中,她也斩获多项大奖。  由于表现突出,道玛曹曾荣获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政府颁发《最佳原生态歌手奖》,哈卡斯共和国文化部颁发《国际文化功勋奖》《火之歌》国际民歌大赛优秀奖等三项国际大奖。  成立于1974年的肃北乌兰牧骑,是甘肃省唯一一支乌兰牧骑,也是甘肃唯一的少数民族边境县文艺团体。自成立以来,他们扎根肃北草原,像一个流动的“喇叭”、移动的“舞台”,载歌载舞将欢乐带给民众。  现任副团长乌力吉介绍说:“每年演出都能达到100场以上,肃北县总面积近6.7万平方公里,乡镇之间距离很远,下乡演出经常要三天左右,来回有一千多公里。”  生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盐池湾乡,从小爱唱歌的道玛曹,总想在高原上对着天空歌唱、起舞。在她的印象里,奶奶和父母都能歌善舞,每到逢年过节,家人和亲戚们都会在蒙古包里聚会,又唱又跳,气氛非常热闹。  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道玛曹性格活泼,爱唱爱跳。她跟奶奶学的第一首蒙古族长调《枣红马》在肃北县第四届“百灵鸟雪山歌手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1999年至2002年,道玛曹前往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舞蹈,毕业后进入肃北县乌兰牧骑担任舞蹈演员,但与生俱来的唱歌天赋注定她终究不会只走舞蹈这一条路,其间,她多次外出学习进修,在多位名家的教导下,演唱技巧日趋成熟,艺术感染力得到提高,开始在省内外的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对于今后的发展,道玛曹有自己新的期许。“我有责任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目前开设了蒙古族长调学习班,向爱好长调的年轻人授课,这更让我坚信蒙古族长调会更好地传唱下去。”道玛曹说(作者:王牧雨 刘潇)

甘肃敦煌:热度不减 高人气夜市持续点亮“夜经济”

暑期旅游高峰已过,9月5日晚,在甘肃省敦煌夜市仍游人如织,被誉为敦煌“夜景图”的敦煌夜市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以上,游客在这里赏景游览休闲,品尝地方名优小吃,选购敦煌特色文创产品,感受敦煌文化魅力,夜经济活力四射。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 点击查看电子版杂志 -spot_img